在45年中,一次次抛弃自己

在45年中,一次次抛弃自己

在45年中,一次次抛弃自己

时间:2008-05-16 11:56:02 来源:东方早报

展览 >在45年中,一次次抛弃自己

  昨天下午,“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1963-2007”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将其大量风格多变的经典作品一同展示,在中国尚属首次。本次展览的作品全部由里希特亲自选定。  

  昨天下午,“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1963-2007”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开幕仪式。这个展览属于中德两国美术馆、博物馆交流计划的一部分,与它同时开幕的还有一个“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的大型群展。在后一个展览中,德国艺术按照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等风格串起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只是由于里希特在中国的影响力实在太巨大了,观众被里希特的展览牢牢吸引在中国美术馆三楼的展厅里。  

  这个由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巴登巴登弗里德·布尔达收藏馆主办的展览,展出了里希特1963年到2007年创作的56件作品,完整地反映了这位德国大师的创作历程。里希特从艺45年来,其艺术创作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反复转换。作为一个对自己的作品十分爱惜,对展览要求很严格的艺术家,本次展览的作品由里希特亲自选定。虽然他本人没有来到中国,但是他根据中国美术馆的展厅空间亲自设计了布展方式。在如此近距离地看到长达45年时间跨度中里希特的风格转变之后,一个当代艺术领域最大的“谜”似乎不再那么令人困惑。  

  里希特在前东德地区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而参观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一举击中了当时想像力严重受制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里希特。这使得他后来逃亡联邦德国,在德累斯顿重新进入了艺术课堂。短短十年间,这位来自东德的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就已经和波伊斯等著名艺术家处于同一等级上。  

  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大致被划分为三部分。1960年代起,他发明了画照片的艺术方式,他用写实的技法绘画一些具有“可画性”的照片。再后来,他创作了“灰”等一批纯粹用颜色和颜料纹理说话的作品。他在颜色组合系列作品中,甚至用抽签的方式决定颜色如何排列,以此将艺术家个人的喜好排除在作品之外。到了后期,里希特的作品多为抽象画。他自己发明了一个数米长的工具,用来在未干的油画上制造刮擦效果。  

  在展厅里还有一部纪录片循环播放,记录了里希特几十年来思想的不断转变。更珍贵的是,它记录了里希特是如何在自己7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画画的。观众可以看到,那些看似随意的色彩的线条如何折磨着这位艺术家,迫使他一边拿着镜子反复看自己作品的镜像,一边思考。他还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谈话的内容却一再地否定自己之前所说的话。但他始终强调“我的作品比我更聪明”。  

  里希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十分巨大,他在画布上的刮擦效果、他画写实照片、他用柔软的刷子将画的线条、轮廓边缘模糊处理、他在画面中的虚化、焦点不实等等,都可以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有人戏称,里希特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奶妈”,并且,由于他的多变,中国艺术家可以放手模仿而不用担心和别人撞车。只是,当我们站在展厅里,看着里希特的这些作品时,内心会不会对中国艺术家们产生一些失望呢?里希特给予人们最大的财富是“善变”,是一次次抛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艺术家提供形式的母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