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木材料价格涨跌引争议
上赚了钱的消费者纷纷将目光转向既有增值潜力又有实用价值的红木家具上。材料稀缺是红木家具保值的最大砝码,随着印度檀香紫檀原料的枯竭,印度小叶紫檀作为其最好的替代品,立刻被古典红木家具商家接受。
从红木家具市场获悉,小叶紫檀2006年年初市价为每吨15万元,去年年初涨至30万元,8月,达到70万-80万元/吨,价格升至顶峰,不到两年的时间,印度小叶紫檀价格翻涨5倍之多。
业内人士指出,小叶紫檀价格如此快速增长离不开红木家具商及资本市场对红木材料的炒作和投机操控。实际上,真正促使红木原料价格高涨的主力军则是看中红木原料市场的各路资本,是以房产、五金、其他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专业炒家以及快速涌进的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木材商人。大量囤积小叶紫檀的各类木材商去年年末大量抛货还贷,造成原材料降价一路看跌,到今年3月,小叶紫檀的价格降到每吨30万-40万元,比最高价格下降了40%-50%。同期的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市价也有小幅回落。
以古典家具为主营业务的台山伍氏兴隆明式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伍炳亮在“红木家具市场展望”会上表示,若以好材质的小叶紫檀木料和一般材质的相比,的确会有一半以上的价格差别,而以普料持续时间较长的价格来衡量,降价幅度并未达到减半。他表示,小叶紫檀普料目前的市场价格为每吨40万元左右,与去年10月小叶紫檀普料持续较长的50万-60万元/吨价格相比,下降了20%-30%。
收藏者力挺红木价值
无论是价格减半还是只有二三成层的跌落,印度小叶紫檀的价格变动无疑让整个红木家具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央视《红木暴涨暴跌一年间》用“市场的终点回到了市场的起点”来形容红木家具市场的“惨淡”现状。以红木增值、投资为目的,诸多收藏者的热情瞬间降温。
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著名作家、明清古典家具爱好者海岩在“红木家具市场展望”会上表示,对古典家具的热爱源于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家具和瓷器、玉器、青铜器、中国书画、戏曲等传统艺术一样,拥有无法抹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真正的收藏者要从欣赏艺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品味古典红木家具的价值。
主要集中到材料交易市场而非家具成品市场。同样,小叶紫檀价格下跌时,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价格并未受很大影响,因此不能以小叶紫檀的价格波动看待整个古典红木家具和现代红木家具市场。不能不承认的是,用于制作古典红木家具的海南黄花梨已近灭绝,印度小叶紫檀也会用尽,古典红木家具的稀缺价值是永远无法撼动的。
从炒作转向务实
认识、鉴别古典家具的艺术、文化价值非一日可成,短期内,社会各界对红木材料及红木家具市场的关注、研讨,让众多古典家具爱好者、收藏者的视野变得有些朦胧,红木家具市场似乎真的如部分商家所言,经历了寒冬又遭遇了春寒。下一步,红木家具企业该迈向哪里?
“企业发展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红木家具市场展望”会上所有红木家具龙头企业达成的战略共识。用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德祥的解释,首先,红木制造企业要看清红木家具的价值所在,制作一件古典艺术家具要从“型”、“艺”、“材”、“韵”4方面综合入手,“型”“艺”价值在“材”价值之前,培养一批拥有鉴赏能力的高级设计师和精湛手艺的“匠人”成为企业必须去做的事情。
龙顺成中式家具厂总工程师田燕波表示,古典家具制作工艺是靠“老手艺人手把手教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谁拥有了市场上手艺精湛的“匠人”,谁就真正能占据古典红木家具市场龙头的地位。海岩戏称,为了肯定“匠人”的价值,让更多年轻人安心于工艺制作,为“匠人”树碑立传,如米开朗基罗作为匠人一样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家具艺术价值下手。
相关链接
央视报道:《红木暴涨暴跌一年间》
“红木家具从珍爱到收藏、从收藏变投资、从投资变投机,直至最后在疯狂炒作中红木家具的泡沫破灭,各路投资者在近5个月的时间里,跟着手中的红木家具在市场上坐了一回过山车。”4月22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用这样一席话形容去年年末以来红木材料及家具市场发生的价格波动。节目以实景拍摄、人物访谈的形式向消费者展示了红木商家哄抬红木材料市场价格的炒作手法,囤积原料、谎称原料灭绝、虚假言论被拆穿、木材商资金链断裂、惊慌抛售,以次充好等行为,导致“红木材料及家具价格一落千丈的惨状”发生。
”。节目最后,这样一句话给收藏爱好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