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红学”是名著恶搞还是“年轻态”写作

“花瓶红学”是名著恶搞还是“年轻态”写作

“花瓶红学”是名著恶搞还是“年轻态”写作

时间:2008-05-06 10:08:44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评论 >“花瓶红学”是名著恶搞还是“年轻态”写作

    “林黛玉走的是青春偶像剧路线,类似当年的琼瑶女郎和现在的韩剧女星……贾宝玉则是这位林影后的最佳拍档,唯有他,买她的账,如同林青霞遇到了秦汉,张曼玉遇到了梁朝伟,换一个人演戏总觉得不舒服。”

    这番解读来自于《非常品红楼》的作者苏岑,她将其定义为“花瓶红学”。

    《非常品红楼》号称国内迄今唯一一本“年轻态”红学著作,它品出的《红楼梦》的“非常意味”,在近日搅得舆论不大平静。

    对《红楼梦》的“再加工”,《非常品红楼》并不是第一例。此前,日本作家芦边拓的《红楼梦杀人案》被评论指为“杀人小说”,在这部改编小说里,贾宝玉成了业余侦探,王熙凤、林黛玉、史湘云等美女纷纷死于连环杀人事件。

    从唐僧“女扮男装”的日本电影版《西游记》,到以《红楼梦》为素材的网络色情游戏《红楼馆奴隶》,再到将四大名著一网打尽的“大话”系列,名著经典频遭恶搞——大观园里的众女儿穿上了比基尼选美,唐僧以现代姿态与观音娘娘谈起了恋爱……树大招风,名著成了“香饽饽”,常常被改编得面目全非。

    对于“花瓶红学”,苏岑在其博客中这样解释:“本人始终认为《非常品红楼》好看得像花瓶一样,赏心悦目;通俗得像花瓶一样,可以入千家万户。我提倡‘客厅文化’,反对‘殿堂文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数的民众和‘文化’走得更近,让‘文化’真正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客厅读品……”

    对此,北京某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刘先生嗤之以鼻:“可以让经典更通俗,但不能低俗。比如,陈丹青撰写的艺术类书籍,包括当代艺术、欧洲名画鉴赏等都非常通俗易懂,他那些书才能称得上是客厅文化的代表作。”

    “想以此解读让名著走进客厅,是种一厢情愿的做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表示。

    也有人对此态度宽容。4月25日中国网登载的一篇评论称:“《非常品红楼》以时尚、调侃的笔触抛出了‘黛玉宝钗原型本是男儿身’、‘黛玉原是女首富’、‘黛玉适合进入娱乐圈’等惊人观点,倒不是太过哗众取宠。因为它并非真正的学术研究,也不是下什么绝对性的结论,不过是综合方方面面情况得出的一种判断而已。”

    而在搜狐读书频道对《非常品红楼》的推荐中,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对此书的评价,更流露出赞赏之意:“《非常品红楼》新奇而不媚俗,沿袭传统而不囿于传统,是一部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年轻态’著作。”“在她构建的现代话语世界里,红楼儿女展现出不一样的娇艳风采。”

    对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评价,著名社会学家周孝正则认为:“观点有时只是一个无所谓的噱头,一个无的放矢的伪命题。我们应该让实践去检验它的对错,而实践是需要时间的。对于既没有证实也没有证伪的事物,我们应该保持存疑的态度,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解读也好,恶搞也罢,在名著经典身上做文章的人实在不少。“一部《红楼梦》,养活多少人!”新浪读书频道上的一条留言,让人闻到在这背后利益散发出的味道。

    周孝正认为:“在眼球经济的时代,这体现了一种注意力的经济价值。”

    “恶搞经典比较吸引眼球,有卖点。这类书都使劲地迎合读者,是用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写成的,符合很多青少年和年轻读者的阅读口味,所以发行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书商只注重盈利,只要有可能挣钱的书,他们都会推广。”说这话的王欣(化名),是北京某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向记者透露,“据我所知,还有一些出版社违规将书号卖给书商。”

    “一些作者和出版商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自己读过经典,但是却为了赚取利润,让没读过经典的年轻人读一些垃圾书籍。”出版社的刘先生对一些作者、出版商“道义摆两旁,利字放中间”的行为深恶痛绝,“在恶搞书籍中,中国人信奉的仁义礼智信成了被调侃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香车、豪宅、婚外恋。最低俗、最丑陋的社会现象被套用进经典名著中,他们无非还是看中了名著的强大社会影响力。”

    王欣认为:“现在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读读经典,他们谈论的内容不再是读了多少经典书籍,而是比比谁的车更好,谁的房子更大,谁挣钱更多。即便有时候想翻翻书,也会找一些调侃、轻松的书籍。现在不是有句话嘛,‘快买、快看、快扔’,试想在这种心态下,能看什么样的书呢?”

    “根子还在于一种娱乐化的文化氛围,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那么作者、出版商以恶搞名著来出名获利的目的就无法达到。而这种娱乐化氛围的背后是大众化和市场化。”白烨认为。

    搜狐读书频道在推荐《非常品红楼》时写道,“七天读透红楼真相”,“最适合青年一代的红楼普适读本”。但有人提出,此类对名著经典的另类解读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

    “我看过电视剧《红楼梦》之后,再读原著时就总是下意识地把贾宝玉、林黛玉想象成剧中那些演员的形象。所以我觉得那些没有读过原著的小孩儿看了这种恶搞的《红楼梦》,可能真会以为林黛玉是‘韩剧女星’那样的吧!”正在读大三的傅同学觉得,看过原著的人也许只是对这些“恶搞”一笑了之,而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看了这些“非常版本”,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其“后果很严重”。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青少年觉得这种经过再加工的名著比原著更吸引人,东直门中学的吴同学说:“名著都太厚了,没办法坚持读下来。我妈让我看《水浒传》,我只看了开头就搁在那儿了。”小吴和他的同学都觉得看看经过改编的名著,再加上平时闲聊,也能够知道原著的故事情节,所以没必要非得看原著。

    “一定要教育未成年人读原著、读名著,这些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是无法替代的。”周正孝表示,“一本好书起码经过三代人。我们不应浮躁,不能追时髦。”

    出版社的刘先生同样坚决反对恶搞经典,他认为如果青少年一开始接触的就是被恶搞的经典,这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

    白烨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可读的书多,垃圾也多,但是读书的时间少,因此读书一定要有选择,对于一些比较离谱的书要尽量少看、不看,否则既浪费时间,又会有消极的影响。在这方面,青少年应该多从一些主流的媒体、评论中获得有用信息。”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