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访谈民间女艺人,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她们美的心灵,美的追求,美的创造。
她们各式各样的作品,是对传统女性艺术形式的承袭,凝聚了古典东方女性特有的内在的温柔之美;她们对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艺术领域的冲击,塑造了现代中国女性崛起所彰显的阳刚之气。她们将对生活的感激和希望,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用独特方式记录下来。在用自己的爱和智慧创造生活的同时,创造着奇妙的艺术,让更多的人为之赞叹,为之感动。
这些艺术作品是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人而言——无论是对女人还是对男人,能找到自我,认识自我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创作民间艺术的女性而言,充盈和灌注在作品中的价值更多地是她们心目中的自我价值,弥足珍贵。
这些女性紧跟着时代的脚步。与传统大不相同的是,现在的女性的艺术作品能够自然地向世人展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民间女艺人用双手、用智慧,用自己创造的美在市场大潮中搏击并赢得一席之地。她们懂得, 走进市场,民间艺术作品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有强大的生命力。
她们都有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以艺术创作为乐,进取不倦,手耕不辍。在这种追求中,她们的技艺得到提升,视野得到扩展,生活得到改善,心灵得到净化。年逾9旬的陕西户县农民画一级画家阎玉珍深有体会地说:“艺术应当来自真实的生活,但不等于简单的临摹,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同时,应当给自己的作品注入与时代同步的艺术激情。”正是遵循这个原则,她用刺绣的手法变形创作的《兔子吃白菜》在全国美展中获奖。
但在访谈中,我也感到些许遗憾。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们无论在经济地位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从民间女艺人的日常生活、从她们的生命历程中,的确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提升,但也真实地触摸到男女社会价值的差异。在男女两性家庭地位越来越平等的今天,家务劳动分配的不均衡,仍然限制着女性的发展。又如某些技艺的从业者大多为女性,但并不适合女性,而是因为这些技艺的市场价值低,男性不愿意参与。这让我们想起了西方女权主义者强调的“女性主义劳动价值论”,即当一种工作的从业者多为女性的时候,这种工作的价值被看作是相对低下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男性参与进来时,这种工作的价值就越来越高。这是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存在,至今仍然存在的一种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
相反,当女性涉足男性占主导的技艺形式时,她们常面临着无形的压力,或被排斥、或被贬低和边缘化。河南汝州玉松古瓷厂的女厂长孟玉松,可以让失传千年的青天釉汝官瓷重放异彩,但却无法改变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性别观念。因为“在大众眼里,做出大事情的人,应该是男士。”可见,女人闯入传统的男人的艺术领地是艰难的,要做出成绩,那就更难。
女艺人的创作不被社会充分认可的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女性创作自身。可以说,她们的创作“承袭传统有余,而自主创新欠缺”。在访谈中,我们常能听到 “看样学样”的词语。这说明她们更多地在“学样”,而没有想过或很少想过要“变样”,要创新。这也正如我国的妇女运动缺少女性的自我觉醒一样,女艺人的艺术自我并没有完全觉醒,她们只是承传着过去,并没有在作品中添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新元素。看来,要提高女性艺术品的市场价值,首要的是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空间,让社会尊重女性创作、重视女性创作;同时,女性也应当培养创新的意识和素质。
我们热切地盼望着更多的人关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的民间艺术,关注这些被忽略的创造民间艺术的女性!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刊主编)
美的追求 美的创造
美的追求 美的创造
美的追求 美的创造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