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于去年底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后,在一片议论声中,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于年初二永久免费开放。而在上海,并非国家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上海美术馆也率先在今年春节期间实行免费开放,并规定以后每月一周及国定假日为免费开放日。
虽然是否应该免费开放尚在争议中,但免费开放的实施又带来了新一轮的争议———观众欣赏素质的培养、展馆环境的改善等成为焦点问题。
争议一: 观众素质不高
“免费”,对于消费时代的大众而言无疑是最为诱人的。据悉,有一家三代人成为南京博物院永久免费开放的第一批观众,他们早上六点半就从郊区赶来参观。南京博物院免费开放以来,春节期间每日参观人数为8000至1.2万人次,目前平均每日5000人次左右;上海美术馆春节期间免费开放的参观总人数超过2.2万人次,年初四达到了6000人次的顶峰。
美术馆、博物馆不再是门可罗雀,足见“免费”的力量。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参观质量如何保证。已经实施免费开放近4个月的湖北省博物馆,就出现了人潮过于拥挤导致博物馆内设置被破坏,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因此不愿走进博物馆,甚至有观众呼吁恢复门票制;在上海美术馆的免费开放日中,更出现了孩子奔跑嬉戏、甚至在画作前撒尿的情况……一切正如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在“免费开放通知”颁布之初预言的那样:“对于静心修身养性的观众来说,免费可能成为另一场灾难。”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呼吁:“在欣赏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艺术、尊重观众。尤其是尊重观众,并不单指展馆人员尊重观众,而是指观众之间的相互尊重。此外,目前一些观众还有误解,认为来到展馆就一定得有人讲解,其实对于很多展览,观众应该在欣赏之前作一些基本准备和了解。”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黄鲁闽表示,在免费开放的预案中已经对观众进行了筛选:“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必须凭有效证件领票进入。”他介绍:“凭证领票,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观质量,并且通过控制发放门票速度从而控制人流,除节假日外,我们目前每天发放门票4000张,就目前情况来看,尚未出现观众分流的情况。”
争议二展馆服务质量下降
用“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来形容现在免费开放中的展馆似乎在贴切不过,但马未都直言不讳地指出,随着人流量的增加,免费开放必然会出现问题:“首先是展出环境因不堪重负,质量下降。博物馆的免费不是简简单单开门了事,配套的服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大部分博物馆的服务并不能算好,免费以后,展馆工作人员无力应付过多观众,质量必然下降。”他举例说,杭州是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参观博物馆的城市,不免费时,其博物馆环境优雅,可免费后,“人声鼎沸像个影院,许多附近的居民在大厅内天天做甩手操,闲聊瞎侃,最后导致馆方少开灯、关空调,因为异味扑鼻。”
对于这样的顾虑,黄鲁闽表示,在实施免费开放中,前提就是保证博物馆优雅的氛围,其原有的地位不能变,“随之的人力物力一定是增加的,每年预计将增加七百万元的经费,这也的确是目前所面临的缺口。不过,我们正在向国家积极申请拨款,可以说‘免费开放’是‘国家埋单’。”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轧闹猛的也会逐渐平息,“我们已经顶过了最初的人流冲击波,情况良好、秩序井然,以后人数基本控制在每天三千人左右,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
争议三财政支出增加
免费开放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增加了博物馆的财政支出。国外对于“免费开放”也是争议不断。据介绍,英国在经历了六年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去年却经历了一场恢复收费风波,而法国也面临着是否要对主要国家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的问题,毕竟免费开放意味着法国政府每年的博物馆财政支出将增加过亿美元。“免费开放”就如一列单轨列车,几乎不能逆向行驶。“免费”容易,但如果在发生情况之后,要“收费”,那就会引来更大的嘘声。不过,有关部门既然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必然对于各方面有着妥善、乐观、积极的相应措施。
“免费开放”所带来的人气与人数,其实并无多大意义。如果仅是依靠免费开放,增加人流,让展馆变成了“菜市场”,大家在里面又蹦又跳,大声喧哗,艺术品成了陪衬与背景,又何来艺术普及的意义?再看历年大展———法国印象派大展、上海双年展、上博的系列国宝展,都没有实行免费开放,但在售票处排起了长龙,这显然不是“免费”的力量,而是“艺术”的魅力。“免费开放”只能暂时吸引观众,而“艺术”本身才是永久凝聚人气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