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在葫芦上的龟兹文化
雕刻在葫芦上的龟兹文化
雕刻在葫芦上的龟兹文化
11月1日,记者见到了刚刚参加过全国艺术博览会返回乌市的马江红。
在她的家中,马江红拿起一个近半米高的鼓着圆圆大肚子、通体刻满形态各异的佛教人物、泛着蓝色釉彩光泽的大葫芦,向记者娓娓讲述葫芦上的本生故事“阿舍王梦境淋雨图”……
顺着她那双布满划痕的手的指引,葫芦上的一个个人物,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圆圆胖胖的葫芦也仿佛充满了灵气。
刻艺精微新境界
记者仔细地将眼前这个精美绝伦的大葫芦瞧了个遍,不由得暗暗惊叹。葫芦的大肚子上,布满了各种人物、花草、器皿,雕刻纤丝不乱,色彩缤纷,惟妙惟肖。
葫芦虽大,但面积有限。将龟兹石窟中大面积的壁画故事,浓缩在方寸之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刻画得非常精致,这其中不仅凝结了作者深厚的刀工技艺,更凝结了作者对龟兹文化的深刻理解。
马江红说,“龟兹壁画的每一个故事,都使我受到感染,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10月12日,马江红参加了在浙江杭州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艺术博览会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四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
在两个博览会上,马江红的作品得到了观展人员、专业人士及媒体的关注;特别是在北京,国内美术界、收藏界不少知名的专家、学者,给予她的作品很高的评价,她被誉为“龟兹壁画葫芦雕刻第一人”。
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全运昌为她亲笔题词:“刻艺精微新境界画风瑰丽古龟兹”;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之铸为她题词:“龟兹魅力无限葫芦艺术传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题词:“妙手雕葫芦民族留传统”……这些国内著名的书画家在博览会现场真诚地鼓励、支持她。
这位将龟兹壁画雕刻在葫芦上的女艺术家,将国内著名专家赠给她的字画一一展示给记者看,掩饰不住她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我为新疆人民争了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龟兹文化,关注它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画风瑰丽古龟兹
马江红与葫芦雕刻结缘始于1992年。
那一年,在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版画专业毕业的马江红到喀什地区旅游,看到很多当地民族手工艺人在形态各异的葫芦上烙画;烙出的彩绘葫芦上,人物形象生动,惟妙惟肖,非常美观。这深深吸引了马江红。
学习版画的她就想,能不能用刻刀在葫芦上雕刻呢?
马江红买回一些葫芦,开始了最初的尝试:将一些民族图案搬到葫芦上。最初的尝试得到了成功,在葫芦上雕刻出的新疆风情人物作品,诸如《喀什印象》《沙漠之旅》《艾得莱斯》等,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可马江红自己不满意、不知足。新疆风情是新疆艺术界都习惯于表现的内容。怎样才能赋予葫芦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呢?
经过长时间的考虑,马江红将目光落到了位于阿克苏地区境内的克孜尔石窟。这里是古代西域龟兹文化的代表,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汇聚融合了中华文化及古希腊、罗马、印度四种文化,比敦煌莫高窟还早几百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通过多次前往克孜尔石窟考察,马江红了解到,克孜尔石窟壁画在历史过程中毁坏严重,尤其是被国外探险队盗走的许多精品,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而且,目前的保存状况也不容乐观。
在痛惜国宝被毁坏之余,马江红决定,要通过手中的刻刀,将壁画移到葫芦上,努力使正在慢慢消失的文化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古老的龟兹壁画,了解它、保护它。
1998年,马江红为了喜爱的葫芦艺术,毅然辞去了收入稳定的教师工作,专心致志地干起了她的葫芦雕刻。马江红通过对龟兹壁画多次临摹、研究,以龟兹壁画中的佛教因缘、本生故事为主题,运用“屈铁盘丝”、“凹凸法”等画法,阴刻阳刻、浮雕、镂空等技术,使雕刻出的葫芦色彩丰富、凹凸有致,立体感强;同时,将葫芦特殊的形体与龟兹壁画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使古老的龟兹壁画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每件作品从画、刻到上色,都要耗时一年左右。
马江红已经雕刻了100余件以龟兹壁画为主题的作品,如今在手边的有30件左右。在全国已是小有名气的马江红,一件作品至少能卖5万元,但是她一件也不想卖。在她看来,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龟兹文化。
马江红告诉记者,她要将236个龟兹石窟中的壁画全部都刻出来,将所有的龟兹壁画都搬到葫芦上,在全国各地展出。
“美术工作者有责任弘扬新疆的传统文化,有义务去进行文化传承。我想把葫芦上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马江红深情地说。
用葫芦传承古老文化
马江红对葫芦雕刻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对龟兹文化的传承,引起了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国内知名艺术家张之铸的关注。
2005年偶然的一个场合,张之铸看到了马江红的作品,立刻被这种独特的雕刻艺术深深吸引了。从那时起,张之铸就给予了马江红许多的鼓励与支持。在他的帮助下,马江红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自己的作品展;今年8月,张之铸个人出资10万元,为新疆龟兹葫芦雕刻设立发展基金,以助葫芦雕刻龟兹壁画这种艺术形式能继续传承下去。
11月2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张之铸先生。他告诉记者,马江红的葫芦雕刻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在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她采用葫芦作为雕刻载体很独特,雕刻手法也很独特;其次,她用新疆特有的吊葫芦来反映根植新疆的龟兹文化,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雕刻内容很独特。
张之铸认为,马江红的葫芦雕刻不仅是一种欣赏和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而且在龟兹文化破坏非常严重的今天,也是对新疆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极其有益的传承,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拯救。
他希望马江红能够在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办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的葫芦雕刻以及雕刻在葫芦上的龟兹文化,引起人们对龟兹文化的关注,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