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姗琉璃艺术绽放二十年光芒
杨惠姗琉璃艺术绽放二十年光芒
杨惠姗琉璃艺术绽放二十年光芒
时间:2007-11-15 00:00:00 来源:香港大公报
名家
>杨惠姗琉璃艺术绽放二十年光芒
 |
因创立中国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而驰名中外的台湾艺术家杨惠姗,她的琉璃工房今年迎来二十岁生日。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一场名为「影响二十」的琉璃艺术展览正在上海琉璃工房琉璃艺术博物馆举行,全面回顾了杨惠姗及其团队二十年来的创作故事。
中国首个琉璃工作室
杨惠姗是台湾一九七○年代家喻户晓的演员,曾连续两年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并曾在亚太影展获得最佳女主角。一九八七年,杨惠姗在巅峰状态离开电影,投身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和张毅等七人在台湾淡水镇创建了琉璃工房,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琉璃艺术工作室。之后,他们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脱腊铸造法,其作品获北京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国立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妇女艺术馆等收藏。同时,杨惠姗也是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少数推动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今年,杨惠姗的新作《澄明之悟》又获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及纽约设计艺术博物馆争相收藏。
声光影展现二十年
「影响二十」琉璃艺术展览结合光影和声响,既是杨惠姗个人作品展,又是中国现代琉璃艺术二十年成就展,记录了艺术家行进的轨迹,又是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发展进程的写照。
尚未走进展场,率先惊动人们视线的是那原已成为琉璃中国博物馆标志,高挂外墙上的巨型金色牡丹被一件更大的不锈钢丝网牡丹取而代之;这个钢铁结构的庞然大物几乎笼罩了整座博物馆,长三十八米、宽七点八米,总重接近二点五吨的不锈钢构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散发出沉重而且坚固的金属质感;与之相反,无数个结构联成的大小参差的镂空处又增添了大量虚无飘浮的色彩,两种极致的视觉形象交错成一幅立体的街景。这件户外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被命名为《是牡丹,终究开放》,有人断言它就是杨惠姗内心的投影。
展区之一,一件直径七十七点四公分的无色透明琉璃作品《澄明之悟》格外引人注目;在今年三月纽约Leo Kaplan Modern举办的现代琉璃艺术联展中,该作品同时被著名的玻璃机构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与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竞相收藏。而在展览现场,它面对数量多达九台的DLP投影机及其中投射出的多重画面、色彩、声音展开对谈。每一次影像材料与作品的演绎,都带动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欣赏语境,引导观衆进入特定的情景。
在另一个展区,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元代手绘的《今生大愿.千手千眼观音》壁画占据了整个墙面。随著观衆抬头仰视著整个壁画真实地在眼前逐渐断裂、剥落、直到完全消失,想象著六百年的风沙慢慢吹散面前真实的景象,纵使知道这个幻象背后是科技在起力量,但强烈的感染力仍然令人们想用手去亲自触摸已经空白的墙体。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也是得到敦煌研究院认同的第四百九十三号洞窟的作品。
四大主题作品娓娓道来
本次展览中,杨惠姗将近年来最得意的作品倾囊推出。分为「今生大愿」、「多情花好」、「澄明之悟」和「无相无无相」四大系列。杨惠姗对此都有自己的解释。
关于「多情花好」系列,表达了她对法国新艺术琉璃巨匠艾米尔.加列(Emile Gall?)的花瓶的孺慕,藉中国的「梅、兰、菊、竹」,用手捏塑拙朴的鉢,再经精妙定色,放入琉璃粉料进窰炉脱腊精铸,呈现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琉璃四君子鉢。以自然的水彩笔触,一笔一画地描绘,粉彩而淡雅。
如前所述,「今生大愿」原型取自敦煌莫高窟第三窟的元代壁画。现场一尊已完成的琉璃千手千眼观音作品高九十七公分高的观音像,起名《千手千眼千悲智》,是这一系列的作品之一。作者想透过这清澈的琉璃,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啓迪观衆一起来探究激情泛滥的、定义泛滥的社会里面,有没有忽略了我们真正应该珍惜的东西,当文化里没有严肃的思考,当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被忽略时,是不是应该有某种刺激和反省。
而用没有颜色的各种花朵组成的「澄明之悟」系列,向人们展示了透明的「花好月圆」。杨惠姗认为,对中国人而言,「花好月圆」并不仅指花、月,同时是「人」的境界的象征。琉璃材质是一种「警示」的艺术,人生苦短,和琉璃一样脆弱,加上在光影投射下的变幻感觉,始终提醒著人们「无常」的概念。
和「花好月圆」相对的生命面相的另一面就是「无相」。在看过了繁花后,再去静下心来欣赏「无相无无相」,想必会有更多新的感悟。杨惠姗运用了「脱腊铸造法」和「热浇铸法」两种技法,把事先已脱腊铸造好的佛像,预热之后,安放在沙模之中,然后浇入融化玻璃液,封住,凝固。如此,同时也「升华」了她自己和她的信念。
「影响二十」展期至十一月二十五日。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