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书法艺术殿堂的李玺文:竹·秀

行走在书法艺术殿堂的李玺文:竹·秀

行走在书法艺术殿堂的李玺文:竹·秀

时间:2007-11-14 00:00:00 来源:腾讯

名家 >行走在书法艺术殿堂的李玺文:竹·秀

著名书法家李玺文
行走在书法艺术的广阔殿堂,演绎着充满绚烂色彩的艺术人生——他为书法艺术而狂热,他为传统艺术而奔走,他在书法艺术的烈火里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浑身充满艺术细胞,全身满载艺术气息的李玺文 在李玺文的生活中,到处燃烧着艺术的火焰,就连他的长相也不例外。 宽阔而偏高的额头,在岁月的刻刀下皱纹若隐若现;炯炯有神的双眼充满了直言不讳的坚毅和执着。 他平实而不拘小节,言语朴素而不乏哲理,这是对艺术的朴素性的最好诠释,也是他心灵里满载的对书法艺术圣水的自然流淌。充分显现了一个西北汉子的质朴豪爽和得益于深厚文化滋养的深刻和缜密。 李玺文不仅仅是个书法家,同时他也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一个兢兢业业、勤于思考的管理者。 作为书法家就应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毫无疑问,李玺文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 李玺文的家在北京以北,进入他的书房,一个用来书写的长案摆在正中央,书案上的笔筒里一支支粗细不一的毛笔,旁边散落着几方砚台和一盒印泥。除此之外,就是满屋子的书法作品,零散的堆积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大约千幅有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端庄秀丽的小楷,浑厚磅礴、豪放大气、浑然一体的行书,飘逸张扬、无拘无束、一气呵成的草书。引人啧啧。 他的书法作品笔画有时如高峰坠石,有的圆润如珠玉,有的又活泼如蝌蚪;横画有时如天边阵云,有时如一叶扁舟,有时如平原坦荡,有时又如玉案横呈。 “书法艺术不仅反映出客观事物的静态形体美,而且也反映出客观事物动态的韵律美。人们欣赏书法艺术,可以培养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从书法的笔画和结构中,发现和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形体美和韵律美。” 李玺文开宗明义。 李玺文把自己定位为民间书法家,由此他的书法作品有大朴的美、自由的美,无骄情,少做作,不虚伪,而在其中,字迹的灵秀隐约可见。真正的艺术都是由民间走上艺术殿堂,丰富推动着殿堂的进步,是民间不断地给殿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不管多么高雅和高级的书法都是从民间走来,都带着无法洗尽的民间泥土。 李玺文的成就是传统的人文精神打造和育就的。 李玺文,1960年生于西安,长于户县,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之乡。大凡文化圣域之地,必然会积累其金石丰碑而被之以艺文辞章,西安的兵马俑、大雁塔、碑林都为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挚托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漫长的历史流程中沉淀出来诸多的圣人君子、文人墨客又都给西安留下了诸多的思想瑰宝和人文遗迹。 户县也许是得益于古城西安久远的历史文明,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民间艺术也得天独厚的受到其滋养,户县农民画和农民书法堪称一绝,他们与优美的西部民歌一样,抒发着中国农民对新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歌唱着自己日新月异的美丽家乡,洋溢着三秦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本色,闪耀着现实的美好与理想追求的绚丽色彩。 这里的空气似乎也充斥着浓重的书画气息,李玺文的祖辈和亲戚中不少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在十里三乡都有些名气,每年春节都有乡亲们登门求写春联。 “那个时候,农民们还没有书法的概念,一般都说谁的毛笔字写得好”,小时候的李玺文就跟着外舅公练习毛笔字。外舅公下地回来,农家院里的一副小桌凳就成了他教授李玺文练习书法的场所,夕阳晚景,躬身教导的外舅公和正襟危坐的李玺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 而李玺文的聪敏和灵秀则让外舅公赞叹不已,就是在这段时间,李玺文完成了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的最初的启蒙,书法的博大精深和承载的文化含义犹如浓墨浸染了李玺文幼小的心灵。 读中学时,一位老师的小楷学生名册让他一直追思,成为他书法的梦中人。 1980年,20岁的李玺文考入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在学校,李玺文又重新捡拾起了久违的书法,他开始临习的是唐人的小楷《灵飞经》(传为钟绍京书),由于酷爱,加上勤奋,进步很快。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买不起纸,他就在作业本和报纸的中缝空白处练习小楷。学校的寝室里,常常可以看见李玺文一手扶案,一手拿着毛笔辛苦练字的孤单身影,功夫不负,一次在学校组织的书画展览中,刚练习书法时间不长的李玺文便以自己的小楷作品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天道酬勤,1984年7月,李玺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而他毕业时的所有个人登记表都是他一丝不苟地用毛笔楷书填写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这样标新立异的创新在那个年代是需要智慧的。由此,他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 而初来北京的李玺文并没有因同班同学艳羡而自豪,更多的是一种失落——深深的怀乡情节。夜深人静,乡愁袭人,难以入睡的李玺文总是以书法为伴,常常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这样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在北京工作以后,对于李玺文来说,如何精进书艺是他最为渴求的。与许多不能专职书法的人一样,他总是抽出一切空闲研磨技艺。每个双休日,李玺文不是在办公室里练字就是和朋友切磋。2005年暑假,利用在英国出差的闲暇时间,他完成了长达十数尺的《道德经》小楷,其细腻的笔致和娟秀的字体令很多朋友爱不释手。 “现在每天写字好几个小时已经是我的功课了。只要站在书案前提起毛笔,我的心中就会觉得很踏实。只有常写,你才能体会到名家书法的精髓,才能吸收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至今,李玺文的书法作品何止千万,光印泥就已经用掉了几十盒,这是一个对于中国书法有着挚爱的追求者,是钻研中国书法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苦行僧。 “会寂寞”,对于记者的提问李玺文说,“但也是一种美的寂寞”。而他寂寞的背后,不仅蕴藏着书家的心性学养,更蕴藏着书家几十年如一日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为艺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 一部精彩绝伦的书法史也是一部书家无怨无悔的勤奋史。 我们欣赏张芝飘逸绝伦的草书,就能想到他池水尽墨的勤奋;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就能想到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学书山中的艰苦卓绝;我们欣赏王献之的尺牍,自然就联想到“两年用尽三缸水”而“唯有一点似羲之”的不易;我们看到流芳百世的《智永真草书千字文》,就能想到在吴兴永欣寺内积年习书,将写秃十瓮的笔头埋于地下,立碑为“退笔冢” 的智永和尚的决绝…… 勤能补拙,正是二十几年如一日地钻研书法艺术,使得李玺文的书法形成了自己流丽妍美、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书风,给人以厚重庄严而又能怡情雅性的美感享受。 李玺文说,这些得益于自己书写小楷的练习。“练习书法,一般是从大楷书开始,而后行、草,有了深厚的功底后,最后才习小楷,我是反其道而行之。” 正因为反其道,在行草之前,李玺文的小楷已经颇具功力,深得大家的赞赏。古人之说:“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而李玺文的小楷《道德经》在长达近七米的横幅上,书写了5000余小楷字,可谓字字珠玑。 正是由于临习小楷的功力,李玺文的行书在雄浑大气、刚正朴直中多了一份端庄和秀美,形成了楷为主体而行变其中,体现以静求稳、以动疏气、以意叙情的,婀娜多姿的新书风。 同时,李玺文在行书结构上遵章求变,有偏有正,有主有次,收放得体,笔意上骨肉停匀,静中求动,有虚有实,气脉贯通。 而在音乐美的体现上,则以传统的小楷运笔为基本节奏,间或以行书的点线作为跳动的音符,又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为依托,把握行笔的节奏速度,使其前后韵律保持平稳且气象一贯,给人以跃动、怡心的美感享受。 “我比较注重书法的静态美、动态美和音乐美,这可能也与我的性格有关,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人的质朴、踏实和心灵深处的娟秀和文雅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李玺文家中的墙壁上,有一幅行草分外引人注目,那是一个主题墙正中的“秀”字,它好似一个点立足尖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与端庄秀丽的小楷不同,这幅字更多了几分俊逸之气,气韵畅达,意境沛然。 李玺文说,书法也与舞蹈相通,似有情绪的“跳跃”。然而,它更接近音乐,讲究气韵的流畅。 他坚持,写行草,点画的起落须于成竹在胸之后,将沉积在心里的感受书写出来;他坚守,广游名山大川是一个书写之人必做之功课;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将万千气象汇于笔端,流淌纸间。1999年,他的作品集结成册,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签付梓。他还有无数作品作为校际礼物赠与美、日、加、德、新等国的大学,甚至有为外国首相所收藏。《神州》、《中国书画收藏》等集刊曾收录他的作品多幅。他题写书、刊多种,曾出版个人作品集《墨海觅秀》,现在还兼任国务院后勤系统华勤书画院艺术顾问,中纪委谷泉画院副院长。 “他的书法作品中时时流露出王羲之一路秀美的书风,而与时下流行的‘黑恶丑怪’截然相反。身处京城却未受时风熏染,这一点十分难得。”这是书界同仁对于李玺文书法作品的评价。 与其说这是对李玺文书法的评价,不如说这是对他人格的评价。 生活中的李玺文性格耿直,从来不说大话谎话,对于不公正的事情,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秉笔直言。而对于生活窘迫的人,悲天悯人的他总是能递上一份关怀和帮助,直到现在,他还在资助几个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 诚然,“字如其人”,书法也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创作者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如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雄沉有力的笔画中,可以看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76岁高龄的颜真卿毅然孤身深入敌营说降叛将,在高官的引诱和死亡的威胁面前,大义凛然,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岳飞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书法艺术,正是他义愤填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的直接流露。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