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艺术家宋庄集体“卖艺”
500艺术家宋庄集体“卖艺”
500艺术家宋庄集体“卖艺”
时间:2007-11-10 00:00:00 来源:新京报
名家
>500艺术家宋庄集体“卖艺”
 |
宋庄当代艺术家大展一个特点是平民化,在70亩的地盘上,有近500名艺术家展出多种风格的作品。
宋庄文化艺术节开幕,3000米展线挂满艺术品出售,价格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宋庄昨天举行了第三届宋庄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宣告推出多个展览、论坛等活动,成为国内镇一级举办的最大型的当代艺术活动。今年宋庄文化艺术节属于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分会场之一,艺术节将持续到本月20日结束。
艺术家齐聚“城乡接合部”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有上千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到通州区宋庄各个村镇居住,多是看中这里生活费用低而且安静。不过随着方力钧、岳敏君等著名艺术家的到来,招引文化人、交易商频繁来到这里。三年前,在全国热谈创意文化产业以及艺术市场热的刺激下,当地政府领导提出“文化造镇”的战略,大举规划建设艺术园区,也推出了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
相比798艺术区多数展览的酒会式开幕仪式,昨天十点在宋庄美术馆前举行的艺术节开幕式规模宏大,吸引了数千人的围观,其中多数是当地的镇民,现场的大红气球、红地毯也显得一派喜气。宋庄艺术节总策划杨卫认为,相对已经高端化的798,宋庄这种“城乡接合部”的意识区反倒更有能量,“有一个巨大的吞吐量”,比如这次艺术节总共有近1500个艺术家参与,“至少是中国最大规模的一个展览活动吧,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小的。”据说宋庄组委会还想要申请参展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只要报名就可进来参展
宋庄各个艺术机构推出了“底层人文当代艺术展”、“情景链接”、“宋庄原创艺术展”、“中德对话双人展”、“俄罗斯当代艺术展”、“美国当代艺术展”、“韩国当代艺术展”等五十多个展览。此外还有“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中韩动漫产业(北京)高峰论坛”两个论坛以及群众文艺等系列活动。
杨卫强调本届宋庄艺术节的主题是“艺术链接”,目的是让宋庄的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走出去,让外边的走进来,即与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链接,与大众链接,与市场链接。艺术节的另一大特色是有很强的群众性,“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共同参与,我们邀请一部分艺术家参加,更大一部分是只要报名就可以参加进来。”
宋庄“庄主”、批评家栗宪庭指出,在80年代以及之前一段时间,艺术家进行现代艺术探索会遭受不公正对待,而二十年后,社会环境已经大大改观,当代艺术甚至已经成为宋庄这样的地方政府主打的文化牌,时代已经改变了。
至于之前农民和艺术家之间的土地纠纷,则传出消息说当地法院已经暂停审理,这被认为是有利于艺术家的结果。之前,来宋庄的艺术家多是买下当地农民的宅院做住宅用,而最近有部分农民见地价上涨,就以农村宅基地不许流转的法规为由打官司要地。
■ 重头展览
【宋庄当代艺术家大展】
500名艺术家“摆摊赶集”
在宋庄美术馆胡永芬“两岸当代·对照阅读艺术展”中出现了王广义、张晓刚等重要艺术家的大作品,而和这些美术馆级别的作品成对照的是马路边的空地上举行的“宋庄当代艺术家大展”,在70亩地、3000米的展线上挂着近500名艺术家的作品———从写实的工笔伟人像、超现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一直到卡通风格的绘画,几乎有你能想象出的任何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都以摊位的形式展出,价格从数百元到上万元。
住在宋庄的批评家栗宪庭形象地把这次展览称为“艺术集市”,他说宋庄未成名的艺术家有很多,生活压力不小,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大家看到他们的作品,也能让艺术品以便宜的价格进入普通人家。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逛地摊的人似乎并没有多少购买的热情,多数还是艺术圈的人在走走看看。
【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
非主流艺术家“忆苦思甜”
在宋庄壹号当代艺术公社壹美术馆举办的“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是对青岛艺术家在80年代进行的艺术实验的回顾性展览。1987年,赵德伟、刘传宝、范华、万里雅等十多人在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广场上举行露天画展,持续了四年之久,其中展出的不仅有绘画,也有装置艺术、表演等等。但是这批自得其乐的艺术家既没有进入当时的新潮美术杂志和现代艺术展这个“主流体系”,也长期为当地美术界所排斥,一直没有浮出水面,参与者的命运也非常寥落。
似乎为了洗去过去二十年的“晦气”,策展人梁克刚还在展览开幕时当着上百观众为艺术家们进行“洗脚”。展览顾问栗宪庭指出,在80年代以及之前一段时间,艺术家进行现代艺术探索会遭受不公正对待,“中国的现代、当代艺术的历史,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部血泪的历史”。而二十年后,环境已经大大改观,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