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彩与形象诠释古典的艺术世界
用色彩与形象诠释古典的艺术世界
用色彩与形象诠释古典的艺术世界
对艺术家梁永和,我是先听闻其名,后拜望其人。采访他之前,我如接近其他著名艺术家一样,内心的神秘感挥之不去。我当然知道,我即将走向一个人的艺术世界,会听到不同以往的声音。
走进梁永和的画室,首先嗅到一阵花香。与画家握手寒暄时,我注意到,他的画室里摆放着很多不同色彩的鲜花。于是,对眼前的艺术家,我便多了一种亲近。我的意思是,一个热爱美丽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贴近自然的。
微笑着站在我面前的梁永和显得非常亲和,从他的目光里,我不难发现源于内里的自信。这无疑是艺术的支撑。他个子不高,偏瘦,形象更像一介布衣。然而,当他对我指点挂满画室墙壁的作品时,我觅见了一个世界———梁永和用心灵、色彩与形象所诠释的,古典的艺术世界。
红楼情结如果静静观望梁永和先生的系列组画《金陵十二钗》,就会产生艺术整体的视觉效果,你会以为那是同一幅巨作。然而,细细观之,从画作的构图、色彩、人物形态、神情、线条、意象,……这些艺术必备的元素绝对迥然。
梁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作品使我相信,从少年时代即深深迷恋《红楼梦》的画家,他的灵魂,也就是艺术之魂,已然融入到他每一笔用心的色彩描述中。这个系列作品,体现了画家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理解与会意,《金陵十二钗》人物形象的鲜活生动,尤其是那些女子顾盼的眼神,毫无雕琢;她们是活的,呈现着微微动感,似在诉说;我在那些画作前驻足,没有看到丝毫雷同的印痕。
毫无疑问,出生在中原的梁永和,在其并不平坦的艺术之旅上,自幼接受了儒学潜移默化的熏陶。他的艺术视角如此专注,以致使我联想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追寻中,他的引领者就是那些用智慧一点一滴建筑了辉煌儒学大厦的先哲们。在采访艺术家时,我有一种不变的观念———要读懂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必须首先读懂艺术家本人。如此,对于艺术家作品的评析,才不至流于浮泛。
梁永和的大写意画作《红楼梦中人》(系列)人物众多,在绝对洁白(似乎虚无)的背景里,众人的凸显依赖于对原著悉心的体味与对色彩的大胆运用。红色、橘黄、浅绿、墨黑、淡蓝,神奇地营造出一派喜庆的氛围,我们依稀可以听到《红楼梦中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她们大概在交流对某种自然时节不同的感知。这就是色彩与形象作用于艺术的直接效果,是和谐的,甚至画作左边的梅花,都会让人闻到馨香。不错,在那些作品前赏析,我的内心深深折服。因为,我所面对的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世界。
《红楼梦》大写意系列的重要作品有《童戏蜂来》、《醉酒》、《琴声》、《捉鱼》、《喜庆佳节》、《夜醉》、《秋色》、《国色天香》、《童戏》、《琴棋书画》、《采莲》、《观荷》、《三娘教子》、《棋趣》、《醉琴》……
很多很多,盎然入目。
梁永和说,他不会重复自己的,因为真正的艺术不容重复,重复意味着才思的枯竭。我理解他的话。他的《红楼梦》人物大写意系列作品,倾注了他数十年来对《红楼梦》的潜心钻研与揣摩。仅仅观看情趣多姿的《醉琴》,我们就会认同,画家古典文学的功力是厚重的。否则,在他的笔下断然不会诞生那么多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
红楼情结之于梁永和,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情结的一种阐释方式。
这是画家自觉的精神依托,不能须臾远离,更不能背弃。
艺术家的概念假若一个人笔下的作品不能传神,那么他(她)就不应被称为艺术家。
在梁永和的艺术历程中,有一个时期不容忽视。在这个时期,他的笔下出现了工笔画《国色天香》、《荷花神》、《花神》、《仙女戏佛图》等等作品。
《国色天香》既雍容富贵,又精致典雅;《仙女戏佛图》则使人看到核心人物(佛)的淡定与众仙女谐谑的心理,画面简洁,甚至有一些孩子般顽皮的童趣;《荷花神》具有圣洁的美丽,她是民族的,使人联想到母亲或姐妹,她们的静美如此真实,可以感觉水、荷花与女神弥漫的灵息。
梁永和的工笔画自然承袭了前人的艺术灵性,如一条河流,拥有同一源头。
画家的工笔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与他后来的《红楼梦大写意人物》,在艺术关系上也属同源。作品色彩的改变,并没有使作品的灵魂发生改变。在一个平面上,他的工笔画与写意画都有立体感,气韵飘逸———画水如闻水声;花卉深藏花语;人物动态十足。
所谓艺术功力,由此清晰可见。
艺术家的概念,在我的理解里,是仁慈、宽厚、知性、通灵、平易、坚守、执著、勤奋、不计功利、远离世俗,是那些蘸着心血创作的人,将艺术视为不可替代的精神寄托,并终生为之献身的人。
看梁永和的《阅菊秋色宜人》,我似乎可以听见水流与风动。五个人物,仿佛注视五个方向,但目光的交汇点是一个秋天。在画中,淡雅的菊花不是点缀,而是美丽的语言,像那些人一样。
恐怕有一个结论没有异议,这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她)的心灵一定是柔软的;阅读人与自然,也就是这个世界,他们的视野里逶迤不绝的,是神示与激励,是贴近与感悟,是倾诉与呈现,是悠然与永恒。
梁永和的写意画《草原之趣》,他笔下的人、马匹与水草,就是他心中美丽的自然,那种岁月和时节的接续,因为人的存在而变得意义非凡。他对作品准确的结构能力,得益于他多年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有时候,这样的实践不为人知,是孤寂的———但是,能够忍受孤独寂寞,在艺术之路上坚持前行的人,我们说是有品质的人;最终,这些人被我们认同为艺术家。
和梁永和谈艺术,他是内敛的,没有丝毫张扬。当说到他作品的色彩时,在他消瘦的脸上看到了会心的微笑。他说,他所使用的画料,有些是他的独创,是配方,他强调说,只有他自己知道配料的比例。
这个时候,传递的是一个艺术家充满趣味的一面。
不错,在当今中国写意画创作中,梁永和是有独特贡献的。
这是一个被公认了的事实。
画家影响梁永和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他的作品,已经被很多世界要人收藏。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时,总统夫人在获赠一幅梁永和的写意画后,她非常喜爱。后来,总统夫人通过翻译对参加外事活动的画家表示,再求一幅他的作品。画家欣然馈赠。后来,受总统夫人嘱托,埃及有关方面向画家发出了赴埃及进行学术交流的邀请。
在采访画家的时候,他告诉笔者,尽管有一些国家也对他发出了邀请,但他只能有选择地走出国门。原因是,他的创作时间是珍贵的。
时下,在北京大观园,画家梁永和的画展正在进行。
他的画作《国色天香》、《秋荷》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悬挂。
这是一个画家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关《红楼梦大写意人物》系列画的创作,梁永和已经产生了新的构思,并将逐步开始艰辛的创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必将是他作为一个杰出艺术家在世界性影响的继续。
对此,我们将充满期待与祝福。
梁永和艺术简历
梁永和,现为中国名人文化协会副会长;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环境论坛》杂志社副社长;《名家财富》艺术顾问。
梁永和自学书画,以古今名人书画集为参考,攻工笔和大小写意,在2006年参加纪念长征7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名人书画展获得金奖。
2006年在全国政协礼堂参加海峡两岸书画展;
2006年在重庆参加全国书画展;2007年参加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书画展,荣获一等奖。
作品被收藏情况
故宫博物院:《十二金钗》二幅钓鱼台:《国色天香》、《秋荷》两幅;
大观园:《红楼梦十二金钗》一幅;武警总部:《孔雀牡丹》一幅;国际贸易促进会:《秋荷》、《红梅》、《金鸡迎春》三幅;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十二金钗》、《国色天香》两幅;
解放军总政治部:《孔雀牡丹》一幅;
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松竹梅》一幅;
人民大会堂:《秋荷》一幅。
作品曾在《中华文摘》、《中华儿女》、《环球》杂志、《亚洲财富》、《山东名家》、《市场观察》、《世界和平慈善基金会》杂志,中华新闻报、中华环境论坛、环球旅游杂志等多家报刊杂志刊登,得到了多位名人名家的赞赏。
国家领导人共收藏作品三十二幅。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