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艺术带到大街——美国涂鸦艺术家基斯·哈林
将艺术带到大街——美国涂鸦艺术家基斯·哈林
将艺术带到大街——美国涂鸦艺术家基斯·哈林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面向的是大众,体现出来的是艺术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服务。在艺术思想的观念上,至少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它与兴盛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波普艺术有很大的关联,它们两者是一种艺术思维上的延续。这两种艺术现象从产生的情况分析看,产生的地点都是在艺术思想比较活跃的美国;在时间的跨度上,涂鸦艺术是在波普艺术后,当然界限不会这么明显。涂鸦艺术的创作观念,在美国涂鸦艺术家基斯·哈林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就像哈林自己所说的:“你可以去时代广场,在那里呆上十分钟,就可以看到比你用一天时间在苏富比能看到的都要好的艺术。”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哈林艺术的大众主义观念很好的注解,他一生的艺术生涯都是沿着这样的观念在实行着自己的艺术行为。这样的一种艺术观念可能是受到艺术家约瑟夫·科萨斯“将艺术带到大街上”观念的影响。基斯·哈林(Keith Haring) 出生于1958年,死于1990年,年仅32岁。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的库茨镇长大。曾在纽约艺术学校接受过正规的美术培训。作为近代涂鸦艺术起源地的宾夕法尼亚,基斯·哈林在此地的长大,可谓是早有预谋后的艺术早成。在面对着一个艺术大师级的人物英年早逝时,我们已经无法搞清是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促成了艺术大师,还是艺术大师的出现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基斯·哈林和涂鸦艺术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活到32岁的基斯·哈林和涂鸦艺术一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风行一时,却又如昙花一现,令人扼腕。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哈林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 对婴儿的表现是哈林作品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主题。这也成了他后来创作的标志性图案,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各种艺术图像的出现都是在婴儿的基础上添加。哈林在婴儿的主体物旁边通常都会加上一些外散射的光芒。这些外散射的光芒使人想起童年无忧、快乐、纯真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科技发展的疯狂与幼稚。哈林通过塑造各种形态的婴儿来组成一张完整的画面,最突出的婴儿形态是爬行婴儿。然后再在大的爬行婴儿轮廓中塑造一些形态各异的婴儿形象。这些卡通似的人物形象在让观者感受到诙谐幽默文化的同时,更可以感觉到艺术家的良苦用心,里面的婴儿形象既有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有对社会政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警示。整个画面看似不经意地经营,可是却能引起广大人民思想的共鸣。当人们在街头看见这样的艺术形象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哈林的所为。哈林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视觉符号。有一次他在街头作画,行人看了很奇怪,就相互嘀咕,这人怎么画得同哈林一模一样呀?他一定是在模仿哈林。于是有人冲哈林喊道:“嗨,你以为你是哈林呀?”哈林抬头一笑,说道:“谢谢你,我正是哈林。” 哈林所绘的艺术形象大多都是不经过修饰,而直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创作。就像他自己说:“我绘画从来都没有预先设计过。我从不画草图,即使是画巨型壁画也是如此。我的早期素描像是自动书写或者是姿态抽象。”这样的一种“胸有成竹”似的艺术创作,从一定情况下看,是生活积淀后的升华,这也正是涂鸦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方向:把生活引入艺术,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如果说波普艺术是“明”艺术现象,那么涂鸦艺术就是“暗”艺术形态。这样的一种“暗”的艺术形态在基斯·哈林的鼓吹下,涂鸦行为被公然接受为一种先锋文化。在哈林的有生之年,哈林使涂鸦艺术社会扩大化的同时,给自己的艺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