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派漓江山水画成了国礼
白派漓江山水画成了国礼
白派漓江山水画成了国礼
时间:2007-11-07 00:00:00 来源:世界新闻报
名家
>白派漓江山水画成了国礼
 |
当今在世的老一辈国画家中,白雪石绝对是一位艺术市场上的热门人物,也是近几年中国画家中作品价格上升最快的画家之一。自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名家字画的大幅扬升,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更为走俏。仅2005年一年,白雪石就有数件作品成交过百万元。
“漓江山水”的当代泰斗
中国只有一条漓江,但爱漓江的人却有千千万万;中国有成千上万的画家,但以画漓江而闻名的却只有寥寥几人。20世纪60年代,久居桂林且以漓江山水画见长的著名画家阳太阳提出了“漓江画派”的概念。阳太阳之后是李可染,他是漓江山水的集大成者。李可染之后只能是白雪石了。面对力透纸背、洋洋大观的“李家山水”,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白雪石战胜了这种压力,积数十年之功,终于以青绿为色调,以迷蒙为意境,以秀美为风格,又造了一条漓江,创造了朴秀多姿、洁净出尘的“白派山水”。
如今,“白派山水”多次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白雪石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外交部等绘制了丈二以上巨幅国画50余幅,他的作品还屡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他曾在国内及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数十次。日本的出版社还专门为他出版了许多画册。
从照片开始画漓江
白雪石先生原名白增锐,1915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他自读小学时,就酷爱绘画。1932年,在读中学时,他开始从师于著名花鸟画家赵梦朱先生,学习没骨花鸟。为去故宫观摩临摹历代各家的真迹,他常不得不节衣缩食,以便能积攒够高额的故宫门票所需费用。1933年,年刚18岁时,经画界友人推荐,白增锐加入了当年北平画坛颇具影响的绘画团体——“湖社”。一年后,为了生计,他开始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继续学习绘画笔墨、画理和画法等。1935年,为全面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白增锐师从诗、书、画、印皆长的著名山水画家梁树年先生研习山水画技法,并于次年与梁树年先生及画友在中山公园举办了山水、花鸟作品三人联展,面向社会小试才华。从此,白增锐便以“白雪石”的名字,迈上了艺海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白雪石热情地深入生活,曾随同多位画家到庐山、井冈山、黄山等名山大川写生。他对漓江风光产生兴趣始自上世纪70年代,先是从照片画漓江。1977年初,他首次去桂林,3个月时间沉浸在桂林的美景中。1980年,他带学生去上写生课,更加深入地研究漓江山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为绘制漓江盛景,白雪石先生曾多次亲到桂林,对漓江做进一步观察、研究、探索和搜集。在游漓江、画漓江的过程中,他慢慢地将以前打下的传统功底与观察生活所得融汇贯通,逐渐形成了白派漓江山水。
画如其人一尘不染
在白氏漓江山水中,为了能更准确地描绘漓江两岸风光,作者除了充分运用传统技法外,更结合了西画素描、速写和水彩等一些手段,将几种手法巧妙结合,形成了独有的白氏技法。
拿他创作的《漓江金秋》来说,此画在写生基础上,以更加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再现了漓江山水清新秀丽的神韵。画中描绘的是漓江的深秋之景,远远望去,那秀逸劲拔的青山、清澈明丽的湖水、鲜亮雅妍的红叶,一种高洁舒爽之气扑面而来。画面在布局上巧妙地注入了一种感人的空间意象,将感情自然融化于山水画之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独特画境。加之潇洒利落的笔法和浓而不浊的墨色自然地烘托出这青山碧水的明洁意境,正所谓“巧裁桂林千重秀,妙剪漓江一段春”。
雪石先生的漓江山水使人有耳目一新、心灵净化、一尘不染之感。“画如其人”斯之谓也,这正是画家心灵的写照。老人虽然已过90高龄,但爱清洁、重仪表,一头银丝梳理整齐,居家依然一身西装,和老画家认真的艺术态度很吻合。
所有去过雪石先生画室的人都感觉那里宽敞明亮。画室墙上挂着董寿平题写的斋名:“何须斋”。老人总是对来客解释说:“原来房间小,取室雅何须大之意。现在看来不适宜了。”老人认真的样子很是诚恳,平静的语调也显得舒心,颓唐、消沉、狂傲地宣泄,或装腔作势地扭曲艺术心态,从来与白先生无缘。
白雪石先生以其对艺术理想的真诚,执着追求创新,勇于突破陈旧语言程式,在现代的中国民族绘画的创造与出新方面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成功且足以启人心智的艺术之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