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岭南书画艺术 催生海珠丰厚文化
发展岭南书画艺术 催生海珠丰厚文化
发展岭南书画艺术 催生海珠丰厚文化
在金风送爽、硕果飘香的9月,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开幕式暨十香园修缮落成揭幕仪式在广州市海珠区举行。这一活动让人们走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海珠区,走进享有全国文化模范区称号的海珠区,走进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走进隽美多姿的岭南书画艺术节。
人文荟萃的生态环境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的中部,是一个被珠江水系环绕的绿色岛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古称江南洲。千百年来,珠江水的滋养,令这个得天独厚、四面环水的宝岛丰润清秀,人才辈出,积聚了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黄埔古港遗址;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民族英雄邓世昌故居——邓世昌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全国第一次工人劳动大会旧址;佛教胜地海幢寺、道教胜地纯阳观;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等。这片土地,先后培育了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以及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大批岭南画派大师。我国书法名家容庚、商承祚、麦华三等也在海珠这片文化沃土上成长。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特色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着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南方歌舞团落户海珠,形成了一个生态文明和谐相辅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按照广州文化建设一区一品牌的部署,海珠区委、区政府提出文化海珠的发展战略,全区形成了以区文化部门为龙头,以街道文化站、街道文联为枢纽,以社区为基础,以居住小区文化场地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海珠区是广东率先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区”称号的文化先进区,其中区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全国一级馆,邓世昌纪念馆被中宣部列为名人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香园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海珠博物馆、黄埔古港纪念馆等,这些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成为推进文化海珠的有效阵地。值得一提的是,海珠区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显著,不仅薪火相传,基础深厚,而且人文荟萃。众多的书画组织,完整的书画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区内书画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培育了大批的书画爱好者,涌现出众多的书画人才,海珠区也因此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书画)之乡”。
在岭南书画艺术节开幕式上,由海内外岭南画派的名家率领海珠区的群众书画爱好者数百人,联合创作了一幅扇面画作品,引人瞩目。该作品以岭南画派著名的扇面画体裁为主题,寄托了社会各界传承岭南画派的期望,进一步彰显出海珠区作为岭南画派发祥地的书画艺术实力。该扇面画以高5米、横幅9.5米、面积35平方米、重150公斤的规模和独特的岭南画派风格,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溯本寻根的十香园
十香园建于1856年前后,位于海珠区怀德大街,初名啸月琴馆,又称隔山草堂。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在此居住和作画授徒,其门下在中国美术史上垂名的弟子达30多人。其中以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最为出色,故十香园有岭南画派摇篮之称。相传居巢、居廉为了方便临摹写生,在园中种植了十种香花: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十香园由此而得名。具有清代岭南地区庭院式民居建筑风格,既体现出广东民居的朴实特色,又富于诗情画意书卷气的十香园,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秀雅清幽的建筑日渐破败、院落凋零,断壁残垣、杂草丛生,虽有居氏后人管理,但无法遏止其颓势,园内建筑大都湮没或改变了,仅剩紫梨花馆为原建筑,但其影响力并未因此式微,一代又一代的岭南画派弟子成就骄人,精湛的艺术造诣连同十香园一道远播海内外。
十香园是广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迹。多年来,居氏后人和社会各界非常关心十香园的修缮保护,省、市、区各级领导常前往视察、了解保护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人前往十香园寻踪探源,缅怀“二居”。为增强海内外人士对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扩大岭南画派在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力,丰富岭南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提升岭南书画艺术的传承力,海珠区委、区政府领导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己任,经过反复的调查、筹备、论证、协调,2006年,由市、区政府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十香园的修缮工程,修复建设面积逾600平方米。堪称我国美术学府雏形的十香园旧居,现已落成对外开放,为世人提供了岭南画派寻踪探源的场所。
走进清雅幽静的十香园,居巢、居廉兄弟当年居住的今夕庵、啸月琴馆和紫梨花馆向游人叙述着当年的盛景。园内有居巢、居廉的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指画、书法篆刻等作品展览,今夕庵内有保存完好的“二居”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及油墨、烟墨和调色颜料。“二居”注重写实,取材广泛,师法自然,风格逸秀;擅长表现岭南润泽鲜活的山水花草鱼虫,市井人情,社会风貌,绘画温婉纤丽,秀雅精致,或轻描淡写,或墨彩嫣然,泾渭分明,栩栩如生,达到了艺术与真实的完美统一。居派在继承了前人没骨画的技巧上,独创撞水、撞粉技法,对岭南画派的形成作用巨大,在近代岭南画坛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都曾经先后师从居廉,深受其画风影响。他们提倡“折中中西,融汇古今”,革新中国画,创立了岭南画派,被称为“岭南三杰”。岭南画派也成为我国近代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主流画派。
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9月22日至11月2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海珠区委、区政府、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其主题为根、叶、花。“根”代表过去,代表十香园是岭南画派发祥地,代表居巢、居廉是岭南画派的启蒙祖师。只有根好,才能开出色彩夺目的岭南艺术之花。“叶”代表现在,代表各位值得尊敬的岭南画家,以及更多爱好者、研习者。正是他们的贡献,为岭南画派添彩,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花”代表未来,期待岭南书画开出绚烂美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其指导思想是促进和谐文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整合;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带动社会经济繁荣;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展现海珠整体形象;凝聚岭南画派精英,共襄书画艺术盛事。活动包括五大系列:一是举办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开幕式暨十香园修缮落成揭幕仪式;二是承办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复赛;三是举办岭南画派书画作品拍卖会;四是举办书画艺术进社区系列活动;五是两岸三地岭南画派画家作品邀请展及岭南画派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
在首届岭南书画艺术节期间,来自香港的高励节、黎明等30多位著名书画艺术家参与活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向十香园捐赠了作品。其中,居氏第四代后人居玉华女士捐赠居廉、居巢白描手稿;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之子、香港著名画家高励节捐赠高剑父生前用过的画笔;高剑父的学生、香港著名画家黎明捐赠他与太太共同创作的书画作品;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名誉主席林墉捐赠亲笔书写的“十香园”书法作品;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杨之光捐赠亲笔书写的“心香飘远十香重聚”书法作品;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省美协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陈永锵,著名雕塑大师潘鹤,著名广彩大师刘群兴之子刘致远等,也都向十香园捐赠了自己的作品,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绍基专门为艺术节题了名。同时,岭南水乡——小洲村被授予岭南书画原创基地、岭南画派纪念馆被授予青少年艺术教育基地、十香园被授予岭南书画传承保护中心、市76中学被授予岭南画派纪念中学,这些为传承和光大岭南画派精神起了推动作用。
首届岭南书画艺术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是规格高。该节主办单位既有文化部、市委宣传部,又有广州美术学院等。二是艺术水平高。有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参与,有全国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复赛融入其中,又有多本书画集出版。三是参与层面广。不仅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还有省市书法、美术协会参与,并有覆盖全区的群众性展览活动。在艺术节期间共举办28场不同规模的岭南书画展览,海珠区18条街道全部参与了书画艺术进社区的群众书画作品联展活动。如此密集的岭南书画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珠区书画艺术的整体实力。还编辑出版了《居巢、居廉研究》、《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岭南画派名家精品集》、《海珠书画精品集》等学术专著,拍摄发行了《十香园》记录片。通过绚丽多彩的文化系列活动,已经展示出海珠区文化繁荣发展的品牌形象。
采访手记:海珠区是岭南画派的摇篮和发祥地,十香园是前辈留下的丰厚宝贵文化遗产。海珠区委、区政府领导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文化海珠的发展战略。通过举办岭南书画艺术节,充分挖掘岭南文化的内涵,发扬岭南画派的精神,整合岭南艺术的资源,调动广大群众弘扬文化传统的积极性,并以其作为紧随时代发展,反映时代主题,推动文化繁荣,培育家园意识,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海珠的有效载体和手段,使文化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促进城市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海珠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文化精神,必然催生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海珠。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