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逛卓克
官方微信
登录
|
注册
新闻频道
艺术家
艺术家
新闻
首页
新闻频道
艺术家
拍卖频道
展览频道
艺店
艺题
艺校
艺频
艺档
资讯
拍卖
展览
收藏
书画
名家
市场
摄影
评论
访谈
艺校
视频
新闻频道
首页
新闻频道
艺术家
拍卖频道
展览频道
艺店
艺题
艺校
艺频
艺档
资讯
拍卖
展览
收藏
书画
名家
市场
摄影
评论
访谈
艺校
视频
毕加索:“我是一个魔术师”
毕加索:“我是一个魔术师”
毕加索:“我是一个魔术师”
时间:2007-10-15 00:00:00
来源:广州日报
名家
>毕加索:“我是一个魔术师”
《阿维尼翁的少女》
《拿烟斗的男孩》
《格尔尼卡》
《后期自画像》
首届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2007年10月12日至2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为期10天,展品总价值逾百亿元。 其中,毕加索的几幅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仅《沙滩上的男人和女人》一幅布上油画,价值就高达320万欧元。毕加索和他的作品究竟魅力何在?何以每一出场就必然备受关注?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没有毕加索,整个现代艺术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按照展览会主席尼克龙·莫里的说法就是,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几乎没有一个流派不是肇始于他,或是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 文/本报驻上海记者 刘放 “他谁都不爱,除了自己和绘画” 实际上,描述毕加索和他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几乎所有的公开资料都显示,毕加索是这个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举世瞩目、最多才多艺、最有影响力、最具偶像化的艺术家,而他的天才则似乎与生俱来,据说,甚至在他学会说话之前,他就可以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他的才华被认为“触及到了人类邪恶以及时代邪恶的深度,深刻而精确地洞悉了散落在文明华盖下面饱受折磨的人性”,整个20世纪,再没有谁能像他那样给艺术界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但与此对应的是,从他的生活点滴、他的亲人的只言片语中,你就可以发现,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另一面,却也集中甚至是放大了种种不堪与丑恶:唯我独尊,悲观厌世,狂暴易怒,优柔寡断,阴郁沉闷,自私成性,出卖和背叛朋友,处心积虑毁掉离开自己的情人…… 生前的毕加索,常常显得无比清醒,对尘世间的一切都持批判态度,但却又异乎寻常地沉迷奢华生活和物质享受;他十分擅长利用宣传来创建个人威望与光环,在很年轻时就已经老奸巨猾,但晚年的作品却又稚拙成趣,似乎他的内心从来都天真烂漫;不到20岁时,他就是红灯区的“常客”,有过许多公开和秘密的情人,甚至有过多个同性伴侣,但最后,他却说,“我想,我可能到死也没有得到过爱情。”死后的毕加索,不仅留下了巨量画作和巨额遗产,也留下了巨大的麻烦和纠纷。他有两任太太、至少五位情人和三个非婚生子女,他知道自己遗产的处置问题“会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都更糟糕”,却不愿留下任何遗言和遗嘱,似乎是刻意与这个世界为难,即使自己已经离开,也要尽可能多地留下痛苦和麻烦。 和许多生前寒碜死后显赫的艺术家不同,活着的毕加索就几乎拥有了世俗层面的所有幸福:永世的名声,巨额的财富,数不清的女人,可他并未因此感到满足和快乐。直到晚年,他仍然充满了绝望与愤怒,仍然饱受憎恨的煎熬。对于毕加索的一生,最恰当的描述或许就是:“他谁都不爱,除了自己和绘画。” “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 有的人一生都是一个老年人,有的人一生都是一个中年人,有的人一生都是一个青年。在毕加索身上,之所以人类的卑劣与画家的赤子之心、极度的创造热情和习惯性的毁灭冲动,似乎永远交织纠葛在一起,无法拆分,或许就是因为,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而毕加索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他手中能诞生忽而美丽优雅、忽而童稚朴拙、忽而荒谬怪诞、忽而古怪凶狠的绘画、雕刻、陶塑艺术品,根本原因也许也在于,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他永远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 1881年,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濒临地中海、有着浑厚北非气息的马拉加,度过了童年时期。那个地方,阳光炫目,土地干旱褐红,绽放着浓艳花朵的仙人掌,咸腥的海风混着阵阵异香的夏日果实、和着汗与血腥的斗牛场的气息,再加上那个地方活得热烈奔放的男人、女人,所有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了萦绕毕加索终生的梦,成了他绵延终生的画材。 法国导演克鲁佐曾经在毕加索75岁时给他拍过一部著名的纪录片。在影片序幕中,毕加索俨然已是位龙钟老人,但到了影片的中段,当镜头转向了作画间隙画板后的画家时,赤裸着上身的毕加索,胸颈间全然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皮松肉弛之态,特写镜头下毕加索的眼睛,绝对不像已经劳累了75个春秋的浑浊老眼,大而深邃,交织着自信、好奇、挑战、狡黠,还有孤独,没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就不会有如此生动的双眼。拍这部纪录片的当年,毕加索写信抗议俄罗斯入侵匈牙利;5年后,80岁的毕加索迎娶了35岁的雅克琳·洛克。1972年6月30日,毕加索去世的前一年,为自己画下了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中91岁的他仍睁着一双大眼,一只眼喷发着愤怒的火焰,另一只眼则蕴藏着苦闷与迷惑。1972年10月,毕加索画下最后一幅作品,碳笔、墨汁勾勒的素描,姿势撩人的裸女,觊觎裸女的乌龟,自由翱翔的鸽子,还有变弓搭箭送爱到人间的小天使。据说,直到这幅作品,毕加索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的时候,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在那部纪录片拍完之后,毕加索将拍片中所画的20余幅画作悉数毁弃。毕加索说:“绘画是一门魔术艺术,我就是一个魔术师。”魔术的神奇在于距离,也许“魔术师”毕加索和整个世界之间的距离,恰恰就是世界为之着迷的根本所在。 毕加索小传 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马加拉,1973年逝世,终年92岁。一生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9岁时,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和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开始过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而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毕加索的整个艺术历程,没有规律可循,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他永远忠于的,也许只有——自由。 陈丹青:十年后,你会觉得当年毕加索的画真便宜 毕加索的一生绝对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十大天价画作中,毕加索的画占了六席,而毕加索艺术,如今也已经成了“高品质的、多国籍的、艺术多元化的”代名词。 但是,毕加索的画屡创“天价”也遭到了一些异议。2004年,纽约索斯比拍卖行以1.04亿美元拍出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时,各种质疑声更是曾一度沸沸扬扬。此次在上海亮相的毕加索画作,究竟价值几何、会不会再次创下出人意料的价格,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对于毕加索画作价值的质疑,画家陈丹青认为,即使是那个1.04亿美元,其实也并不能就算是什么“天价”。他说,当年越南战争每天的军事费用也是1亿美元。一年365天,越南战争打了多少年?而世界上能有几个毕加索? 陈丹青说,毕加索的画作之所以屡创“天价”,是因为花钱的人知道,财富可以不断再造,但绝不可能再造一个毕加索。十年二十年后,也许有人会惦记说,“啊,2004年只要花1亿美元就能买到毕加索的画,真便宜!”他说,中国古董文物市场的老买家都知道,你遇见一件好东西,买的不是东西,而是“机会”——你可能很有钱,你也愿意砸这笔钱,问题是你遇得见这样的机会么?即使你遇见了机会,你思路到了这一步么?“你有20亿美元闲钱,你说你要买王羲之一幅字,可是你到哪儿找这机会啊!” 据说,当年张伯驹为了买下稀世之宝——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才八十几个字)和唐展子虔的《游春图》,断然变卖了祖传房产,花220两黄金买下来。当年这笔钱对于他,比今天买毕加索的“阔佬”,要稀罕多了。陈丹青说,“所以,我们的眼睛不能老是盯着价钱,不看艺术品。老是算经济账,跟账房先生似的,很土。”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