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城市当作一个展场,那么优秀的建筑作品就是这个展场中的一个个雕塑;
如果我们把家当作一个展场,那么艺术的家具就是展场中的雕塑;
如果我们把身体当作一个展场,那么新颖别致的首饰也成了一件件流动的雕塑。”
“2007泛雕塑艺术展”10月11—14日在上海举办。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顾问”、2007泛雕塑艺术展览会副主任韩美林撰文解读“泛雕塑”,并授予《解放周末》独家发表。
 |
 |
“泛雕塑”是一种解放,一种突破
一提起雕塑,除了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之外,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恐怕要算街巷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雕塑,或者几条曲线加几个球的抽象雕塑了。这会儿突然又冒出个“泛雕塑”,许多人难免会有些摸不着头脑:“泛雕塑”是啥玩意呢?
“泛雕塑”当然是雕塑,确切地说,“泛雕塑”是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在内的三维、四维乃至N维的造型艺术。
顾名思义,“泛雕塑”可以解释为“广泛的雕塑”、“泛化的雕塑”。那么,这种广泛表现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雕塑无非就是用石头、木头、泥巴、铜这些材料制作出来的,它的创作手法也就是加加减减,或塑造,或雕刻。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是有些落伍了。现在的雕塑材料太丰富了!不锈钢、铜、铁、漆、纤维、玻璃、陶、瓷、橡胶、玻璃钢、光、电、磁,各种新式的合金、人造材料乃至于废弃物,都可以用来做雕塑。艺术只要能达到审美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创作当中,有时候甚至会用上酱油、西瓜汁、酒精等,因为这些材料能渲染出特殊的效果,作品处理出来后也就很特别了。
至于谈起雕塑的形式和内容,怕是要让大家再跌一次眼镜了。如果我们把城市当作一个展场,那么优秀的建筑作品就是这个展场中的雕塑,比如我们的奥运场馆、“长城脚下的建筑”。如果我们把家当作一个展场,那么艺术的家具就是展场中的雕塑。艺术家与设计师的结合,必然会给老百姓带来对实用品超乎想像的体验。如果我们把身体当作一个展场,那么新颖别致的首饰也成了一件件流动的雕塑。据我了解,在中国为数不多的从事艺术首饰设计的艺术家中,有不少是学雕塑出身的。我本人最初是学染织设计的,搞绘画还情有可原,怎么搞起雕塑来了?这恐怕也是我在平面与立体之间“散步”的结果吧!
至于那些或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内心情感,或纯粹追求形式美的具象、抽象雕塑,在今天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雕塑有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陵墓雕刻,还有佛像雕刻、石雕、玉雕、根雕、木雕、泥塑等。而近现代意义上的雕塑纯属西洋进口的玩意儿。中国的现代雕塑家基本上是在法国和前苏联的雕塑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有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的雕塑大部分是纪念性的具象雕塑,重要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有突出表现的典型人物、劳模,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最为典型的雕塑杰作是我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改革开放之后,雕塑创作的选材逐渐扩展到反映百姓日常生活、地域文化等题材上,在形式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抽象雕塑。到了上世纪90年代,雕塑创作一度繁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迅猛改变,也给雕塑艺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今天提出“泛雕塑”,是一种解放,一种突破。空间科学已经发展到了那么多维,我们的雕塑为什么就不能?
其实,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泛雕塑”既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一个动词———雕塑的泛化。这是一个进行时态,是一个发展趋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意味着雕塑不仅本身在不断地变化、演进,吸收各式各样的文化和其他学科的精华,而且还会“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以艺术的力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如果问,是什么动了我们的雕塑?那便是时代前进的力量!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