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方向

学院的方向

学院的方向

时间:2007-09-12 00:00:00 来源:

名家 >学院的方向

孙振华
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回教师作品展”不仅展示了该系17名教师的最新创作的作品,同时这个展览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梳理雕塑与学院的关系的契机。 西方现代雕塑发展的模式,呈现出的是从社会到学院的基本走向,譬如罗丹就是如此。也就是说,在西方,“学院”代表着稳定的、规范的,常常是保守的力量,而从社会涌现出来的雕塑作品,常常是为雕塑注入活力,推动雕塑创新发展的力量。中国现代雕塑的基本走向则不是这样,反过来,它常常呈现出从学院到社会的方向。 这一点和中国雕塑现代性的独特历程相关。在20世纪,当西方雕塑引入中国,成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部分,并纳入到高等艺术教育中,在这个时候,中国雕塑呈现出的是至上而下,从学院到社会的关于雕塑艺术的启蒙和普及工作。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开设雕塑系,招收雕塑专业学生的教学单位。中国美院雕塑系近80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雕塑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就雕塑创作而言,从有了中国有了学院,它就在创作中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的初期。 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中国的民间的雕塑创作为中国雕塑走出概念化、公式化的藩篱;为雕塑的革新和创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王克平、朱祖德、甘少诚等人,他们非学院雕塑家的身份和立场为这个时期雕塑面貌的拓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不过,尽管如此,如果从总体来看,在所谓“85”美术新潮中,在雕塑方面,最主要的力量仍然是有着学院教育背景的艺术家,学院雕塑变革的过程中同样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回教师作品展的总策展人许江教授在展览前言中,回忆起1992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当代青年雕塑邀请展的情形。在当时,这个展览是第一次全国性的,由学院青年教师独立策划,旨在鼓励雕塑创新的展览,它对推动雕塑走向当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在雕塑艺术进入到当代的学术情景之后,学院雕塑如何把握它的方向?它如何应对纷纭复杂的世俗社会?这成为一个问题。 显然,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市场的勃兴,传统雕塑观念的颠覆,使得过去学院雕塑遭遇到挑战。在90年代中期以后,物欲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笼罩市场,这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意识形态开始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学院雕塑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定位? 有学者指出,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世界观的社会” ,所谓没有世界观,乃是指个人生活的存在已经与宇宙失去了有机的意义联系,只剩下作为主体的“占有性的个人”对作为客体的大自然赤裸裸的占有、征服关系。 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当代学院雕塑如何坚持自己的精神操守? 许多当代雕塑描述了这个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它以解构、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消解了传统价值。它使过去艺术的承载和使命感变得轻松好玩;使甜美的抒情变得粗糙怪异;使曾经高蹈的艺术世界开始表现身体的欲望和感性的要求;使曾经是诸神的殿堂,开始转变成为一个凡夫俗子的世界,转变为一个日常的、普通的生活细节......。 一些当代雕塑的确是得风气先,把当代世界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变化细致入微地反映了出来。 它们也表现了对当代精神现实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应该承认,也有相当多的雕塑家还只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玩味上,其中有的甚至在努力迎合某种时尚的趣味,甚至推波助澜。 就是对于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当代雕塑而言,光是批判也还是不够的。当代艺术需要建设新的价值体系,因为一般性的批判,已经很难给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注入更多的建设性的内容。也就是说,中国当代雕塑在关注中国的文化精神现实的同时,如何积极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推动公共领域的交流和对话;在市场的条件下,如何促进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的培养;总体上,当代雕塑在如何建构当代精神价值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应该是学院雕塑家义不容辞的工作,它更应该是当代学院艺术的使命。 这次展览是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学和研究进行整体结构调整后所举办的第一次教师作品的集中展示。 在雕塑系五个工作室中,每个教师的创作都是针对各自的教学任务和不同的研究方向来进行的。这种具体的针对性,应该是学院雕塑所不同于社会创作的地方。 在当代雕塑多元化的背景中,个人精神的独立性变得日益重要。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总体上说,这些教师的作品比较个人化,他们始终围绕着个人的思考和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创作,只有联系他们过去的作品,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各自的发展脉络以及新的进展。 中国美院雕塑系的教师一向比较强调个人方式而不倾向于从众和跟风,这种独立的学术品格在他们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再一次得到了映证。 针对问题、独立思考、拉开距离、深入下去,这也许是当代学院雕塑与众不同的地方。而重新确立当代雕塑的自身品质,重建当代艺术的价值系统,应该成为当代学院雕塑的方向。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