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当代艺术无比火热的年代里,有人说中国绘画艺术的前途是一个含色素很高的低价饮料,也有人说它的前途是一个烧到烟屁的“中南海”,但更多的人认为,它是中国继房产和股市之后的下一次财富聚宝盆。人们纷纷猜测着、议论着。“所谓”的画家的空白画纸上只标着价格的数字,没踏出校门的学生在想尽办法“炒作”自己,各种流派的“代表”和时代的“见证”们以每天几十个的速度涌现。那么问题是:谁在作画?
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来说,贺慕群这个名字几乎是一种历史性的“缺失”。在中国旅外的诸多画家中,人们认识了常玉,也认识了潘玉良,然而对于贺慕群这个名字,大多数的人都显得孤陋寡闻。实际上她的地位在圈内人的眼中是继方君璧与潘玉良之后的海外女性艺术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位。贺慕群早年即旅居海外,从巴西到巴黎,几十年来她坚持不懈地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行走和探索,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实际上,贺慕群选择的是一条寂寞而弥显寂静的艺术道路,因为没有同行的道友而显得寂静,她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沉潜于自我的艺术理想,默默地耕耘着自我的艺术世界。
异土的经历
她和本土艺术家的最大不同,就是她的艺术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背景下生成,很自然地继承了现代艺术的形式基因,在造型上也明显受到南美艺术的一些影响,这与她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贺慕群1924年生于宁波,在抗日战争期间,贺慕群举家搬迁到上海,白天她打工赚钱,晚上在夜大学习,她回忆自己早期的学习历程:“家无横财,但很快乐,画画是爱好,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解放前,去到台湾,1950年移居巴西,除为生计外,业余时间自己创作。”1950年代在巴西,凭借对艺术的敏锐感悟与不断的努力,获得了圣保罗资历最深、实力最强的Sao Luis画廊的赏识,并与她签约合作。贺慕群早年的作品因大量藏于南美,或因其生活的变迁而散失各地,已经很难再现于观众面前。但可以从《玩具系列》中推测出她早期创作的大致风貌,同期大量的铜版画作品如《谈话》、《小狗》、《坐女思考》、《蹲着》、《树下》、《渔网》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考察贺慕群早期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贺慕群1965年定居巴黎。直到上世纪90年代,她的作品明显受到“后印象派”和“巴黎画派”的影响,形式构成简洁,自觉追求平面意味,绘画语言介于书写与制作之间,色彩优雅而略带忧郁,情绪敏感而克制,具有早期“表现主义”比较温和的表现性格(通常可以把这类风格归属于中国“准后期印象派”)。尽管贺慕群从未进入过正规的艺术院校,但她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在1968年巴黎“女画家沙龙”中获油画大奖。
贺慕群身世曲折,早年辗转于中国台湾、巴西和西班牙,1965年定居巴黎,旅居法国三十多年,1996年回国定居,历经沧桑,大悲大喜,沉浮自如,可贵的是她能以最大的诚心直面人生,写意人生,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与创造,是他人无以仿效与企盼的。她对世界各地不同艺术传统的切身体验,以及深入、沉潜的绘画形态的研究与实践,使她的创作在融合了各种风格后,而呈现出超越于同辈国内艺术家的风貌。
安静的风格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艺坛,正是各种现代艺术潮流风起云涌之时,抽象、达达、波普、新写实主义等等轮番登场,眼花缭乱。但是,贺慕群的绘画并不随时代潮流而动,而是沉潜于绘画艺术自然朴素的初始,以具象写实之法描绘日常生活中朴实无华却散发着生命魅力的景物。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简单的事物是她基本的描绘对象,劳动者、孩子、画家自己、面包、蔬果、衣服、书籍以及朴素的风景等,画家以一颗赤子之心真挚地看待与表现它们。
贺慕群虽然长期生活在巴黎,然而巴黎的风雅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印迹。和她的作品一样,贺慕群画笔下的世界没有人们所熟知的浪漫和神秘,有的只是对维持基本生存的必须:食物、生活用具、劳力等近乎图腾般的歌颂和赞美。贺慕群以浓重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来表现它们,使它们具有超出日常所见的分量和凝重感。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为科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表象所蒙蔽,反而对那些生命得以存在所必须的、基本的东西熟视无睹了,而贺慕群那些水果、面包、蔬菜、工具和劳动着的人物,以其原生的厚实与质朴,向现代的我们传达了生命的真谛,唤起了我们记忆深处那份古老的对生命源泉的敬仰与珍视。
沉默的作品
贺慕群《玩具系列》创作于1960年代末。作品多以母子、孩童嬉戏为主题,人物多以粗犷的线条勾廓,大胆舍弃了细部的刻划,造型简练有如剪影,笔触间透露出她曾经在南美的生活所浸染的异国情调。人物三三两两,在空旷的环境中拥抱玩耍,背景近于平涂,色彩明亮,与凝重的主体人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作品虽称《玩具》,但画面并未出现玩具,消减了叙事性,极大地拓展了想象和象征的空间,从素朴的形态和简洁的物象中透出一种朴素而平淡的生活气息,是一种淡淡的喜悦,抑或一种浅浅的忧郁。这个系列让她获得了1968年法国巴黎“妇女沙龙展”的大奖,也令她在法国乃至欧洲艺术界声名鹊起。
1970年,由于贺慕群在欧洲取得的艺术成就,法国文化部为贺慕群安排了一间专用画室,她也开始创作一些大尺寸的作品,《静物系列》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个系列包括水果、蔬菜、瓜果、花木和面包等。最初人们往往更容易把它们当做是传统意义上的静物作品来欣赏,这些作品构成讲究、色彩微妙,大多是直接写生,语言质朴,情绪舒缓,流淌出浓厚的平民化气息。这种绘画气质别具一格,既有别于巴黎式的中产阶级趣味又不同于东方的文人性格。
记得陈士文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早期中国留法学生的生活状况,“中国留学生以勤工俭学居多,只有做工,少有机会读书……我们常常谈到艰苦的生活,也会谈到绘画性、艺术的问题”。这正是1960年代独自在巴黎求学的贺慕群的生活状况。她经常是手拿一块面包出门,在画院里一画就是一整天。“握住”是贺慕群作品中反复强调的情节,也是她生活细节一个真实的写照,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使不断出现于画面的手变得粗大有力,金黄色的苹果与浅棕肤色的手、鲜红苹果与黄白肤色的手突兀地充斥在整个画面,有时粗大的双手将面包紧握胸前,面包、水果在手里成为绝对的主角,在她的这些静物作品中隐约透露出一种宗教般的对食物的感恩和顶礼膜拜的情绪。很多人都对贺慕群孜孜摹写的题材感兴趣,不理解她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画同一类题材,她说:“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我画我熟悉的、每天都能看到的东西,它只是我思想的载体。”
2000年以来,她的《花木系列》逐渐多了起来,它们不像西画中的瓶花,更像中国庭院中的盆景或中式家庭窗台上的盆花。贺慕群也画人物和风景,人物造型稚拙,体格健壮。其风景数量不多,似天真儿童之眼看世界,意趣出人意表。
看到贺慕群的画总是让人高兴的,她一路孤单地走过来,除了画画,没有多余的题外话,她的画也是那么直接、自然。她不是在形成风格之后,在风格上做文章,也不在某类题材上做文章,这是很难的。现在,腔调和流派是中国艺术中的“名片”,人们很容易对某个流派产生依赖性。但是贺老的作品只有她自己,她的作品中有一种内在的牢靠。当潮流退去或转换时,她还牢靠地站在那里。
后记
这个喧嚣的时代,吵闹的东西已经太多了。能让人在安静地休息时,静静体味的美好东西已经太少了,而大多又都被吵闹所遮蔽而无法得见。这次在aye画廊举办的贺大师的作品展,是难得的可以让人放下一身成见和虚名,只用眼睛静静欣赏的自然之作。
夜晚得空,沏一杯热茶,慢慢玩味,别有品位。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