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山和肖芳凯的油画艺术展
王岱山和肖芳凯的油画艺术展
王岱山和肖芳凯的油画艺术展
初识王岱山,感觉他不善言语。
相处日久,常见的是他在画室里的劳作,偶尔几句交谈之后会心的一笑,他的话都在他的油画里。
王岱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视觉素材,通过选择、分离、掺和等方法,使之进入一个更为自由,非预定性的氛围,在这种文学叙事性的混合体中,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日益强烈的时代特征。我们不得不跟随他的方式,观看这个似乎熟悉但又有些陌生的世界。
他的作品《角落系列》摄取的是生活中的某些非常态情景,以这些场景的物件、氛围含蓄的表达某种情绪 ——抑郁、诡异、紧张、静谧。另一系列作品《事物之间》是许多碎片式视觉图像的组合,图像本身所蕴含的事件性特质与生活物象所散发出的气息是构成这件作品的因素。他也试图揭开图象的表层,把握真正的视觉真实。因为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充满了喧哗的紧张生活。那种永恒、静止的温情正被冷漠所取代。在不确定的空间中去寻找生活的非常情景,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同时他也在创作中探寻个人空间中的物与物、物与人构成艺术作品的种种可能性。这与他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也是相对应的。
王岱山近期作品最明显的特点是空间的解体、并置,特写式的构图带来视觉的动荡,深度与平面相推移的幻觉图象,制造了一个具有深度感的流动的意象,使我们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突然窥见另一个空间的内景。
肖芳凯的《景》系列作品以园林作为公共景象,对我们而言并非很陌生。他趋于一个“意象”的创作过程,视线开始逐渐移向园林景观的再解读与再营造:园林的公共性与私密性、文化符号表征、社会意义的现实触角、流动情感认知等特征的视觉判断。挖掘与发现其中的审美意象因素是他实践基础上期望呈现的一种理想化状态,绘画阅读的结果是,模糊的虚像逐步接近于对物象的感受真实。
就我个人的视觉感受来说,肖芳凯的作品具有某种艺术史的文脉气息。释写具有东方表征意义的园林情境显示了他语言方式的显著变化,而语言的探究无非更为自由、流畅地呈现我们的精神指向。东方哲学强调对客观迹象的参悟,并不断寻求对现实物态的精神超越。太湖石阳刚与阴柔的融合所体现出的文人传统,来自于自然风化、水蚀形成的独特造型,显现出有意味的视觉感受。我们丛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的若干抽象性质的精华,这显然不同与西方艺术中的纯粹抽象,后者注重感官的直接性,而中国传统水墨中是精神的抽象,带有更多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气质,更多地趋向人格的完美。
从表现手法上来讲,其流畅的线条、回旋顿挫的质感符合东方绘画的笔法旨趣。而落在亚麻布上的油彩显象过程,对于用“虚”的意识来描述物象的感受,实际上起到了关键的语言转换作用,圆头笔“挫”出来的“颗粒”质感,则使得模糊的虚无形体摆脱了确实形象的暗示,而直接呈现的是忽隐忽现的"景物"。这一切凝聚在画家的笔下,使我们听到微风与流水中生命的呼唤,依稀前人远逝的行踪。
事实上,肖芳凯的作品有着令人迷恋的光、色、质感,让人不忍离去。他追求整体的诗意,质朴而自由的感受表达,即任何局部都在整体的综合中起作用,脱离了整体的局部便无精彩可言。他努力用不同的画面去捕捉感受到的诗意,试图用流动的笔触和轮廓,来引导观者的视线不在某一局部停留,而关注整体的意象意味和情绪。因为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画的粗细、快慢,关键在于感觉表达的明确与力度。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