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化合
理念的化合
理念的化合
时间:2007-07-31 00:00:00 来源:
名家
>理念的化合
关于李强书法的延伸性评述
□ 甘肃 余姚人
李强的书艺轨迹始终显示着既传统又现代的语义结构。
第一次观感李强作品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七届国展上,当时我仅用半小时左右就粗略地浏览了整个展览,在主展厅所有获奖作品中,李强之作格外注目。即时发现,沃兴华先生在李强作品前驻足好久,李强作品大约给沃兴华先生以美好印象。其后是在西北一隅观看李强展览,又目睹李强书写多幅,发现他的作品不象当代墨式写字与新文人画一样,一看视觉冲击很强,二看不再新鲜,三看乏味。他的书法作品已经达到了可以玩味的艺术层面,在当代大展走马灯似的获奖专业户中,他确属一位能被时间留住的人物。
1989年,李强从东北黑土地上只身旅居北京,开始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破浪生涯。此中,作为《青少年书法报》领导的崔学路先生确实给他将来事业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给李强拓开了更大的生活与艺术发展空间,使他坐乘地理之便,开始了“京都游侠”旅程。1991年,他与北京的几位朋友创立了青年篆刻艺术团体“小刀会”。“小刀会”――无疑以一种群体壮举为即将远征的李强再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于是年开始接连在全国大展中入选并获奖,成为当代书坛媒体及接受者备受关注的人物。
李强作品用墨饱满,每幅作品都有充盈着一种极具生命意味的绵力。结字多为上紧下松,这似乎可以看出李强为人表面粗犷实则温雅的先天之性,他结字的上紧,就如他性格之内向,下松完全体现出他放浪形骸的艺术张力,后者绝然是因自己后天的锤炼而得。他以露锋及侧锋起笔进而转入方(圆)折笔,这绝然是建立在对传统否定性基础上的原创行为,在这点上,他又远离张瑞图,胜之于温润闲雅,以结字之繁与楷体化行书与张瑞图拉开距离,同时又无意识地融进了当代流行书风中章草痕迹,以致他颜字甚或他早年汲取隶书做根基而又强化了表现语言。李强在侧锋和处理上为能达到心手双畅式的圆融,他的书写多选择半生半熟宣,这样更能使侧锋变转中锋获得笔墨气质和流畅与通转,这属于对材料性的实践所获,也是对自己艺术图式的心象选择。学书习书,无论古人长短处,既要懂得吸纳,更要知退避,优点不一定非得学,缺点不见得不可学,要达到不与众同,必然要享有独处的空间,个性思想才可纵横延伸;众有之地,必将分离主体化合空间,势必使主体个性锐减。李强的艺术观念纯然在正统之外的民间书法上寻觅阐释语境,以拆解并重组的构成方式对传统书法中较为边缘地带的“机件”符号为我所用,形成他化合无迹的特殊语言,也就是,李强为自己策略出书法艺术上的独立之路,原创之路。这种在书法实践上的陈述方式,绝然体现了他不与众同的艺术主张思想,这也就是先贤所道的无上清凉之境。“宗教的力量就在于它对世界的理解是自成一体的,思想家的力量同样如此。”(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
书法之自在与抒情原本是轻松的活儿,就如同写意画一样,“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之工匠能成为艺术家吗?李强作画轻松、悠优,犹如和三五知己入山中聊天,得自然之意而无尘世之累。他在京都的创业及对艺术的探求笔者深信这是很艰难的,但在他书作中却无丝毫的乖蹇之气,拥塞之气。他选择了传统图式中较为原始意味的图式符号构成了自己的书法语言,这一点在笔划及字形上表现相当突出,每观其书,总让我想到彩陶罐上的符号,甚或浮现出中古时代飘落民间的地契之类,作品中透骨的质朴天真之气,是由他开阔的视野引入的独立之境。他在笔墨、结字及章法构成上用古典语言阐释着现代生活与艺术的真实,质言之,他在丰厚的传统里游弋,又在执着地摸索着书法进入现代艺术空间的多种可能性。在当下的书法情境中,一些“现代书法”的鼓吹者,自身并不具备实力,基于传统进行创作无望,便在“开宗立派”的幌子下拆解汉字,进行什么所谓“现代书法”。李强也有部分作品是属现代派的,近于陈振濂先生的“学院派”,他是在构成上做文章,但始终守住了中国书法的底线――汉字。我想,李强的现代应该是自娱的,也就是他的“画”,可能没有“造此扬名”的念头,因为,在代表自己实力的行草书体及篆刻上业已获得了很大成功。李强的实践多次表明,他既在国展上与这一时代所造就的部分流行书风者同台领奖,又在自我书法图式上远远地拉开了距离,这令我想起哲学家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里发出的思想光芒:“思想碎片与其基础观点的关系越不直接,其价值就越大,而表征的光彩取决于这种价值,就如同马赛克的光彩取决于玻璃彩釉的质量一样。”让人思索的是,李强不仅仅是一位单纯的书法者,他的确够得上是一位书法学人:写字治印,搞全国青少年书法评定活动,编报出书,创立书法工作室等等,业已影响了不止一代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他在书法实践和社会实践无疑是成功的。相对而言,李强之作一是其书小幅比大幅好,尤其手札类及扇面更得意一些,这是个性化创作习惯带来的结果。二是他的书写空间相对封闭,缺少关于笔墨、结字、章法上的大开大合,即激荡与内敛之间的跨度和张力问题,因而少了一层书法艺术的阐释密度,相应也弱化了中国书法固有的抒情性。第一点做好了,第二点必然也就解决了。当然,以李强目前的艺术实力而言,着实要比一些出道更早而书法语言虚空的书界“老人”来得更稳健,更艺术些。
余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理论家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