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真率 师古求变
质朴真率 师古求变
质朴真率 师古求变
时间:2007-07-31 00:00:00 来源:
名家
>质朴真率 师古求变
□ 莫武
清代中叶之后碑学勃兴,在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帖学以二王法帖为尚,然而千年来陈陈相因、一叶障目之后,学书者名为学晋唐,实际上却是学近代的前辈,越来越看不到晋唐大师的精妙过人之处,在形式技巧和风格上日趋平庸薄俗。清代金石考据之学兴盛,为学者们提供了大量风格形式奇异多变的金石铭刻,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意识敏锐者开始转向碑志造像以求新意,由此碑学兴起。进而,近两百年来真正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是碑帖兼写,融会陶冶,自开新面者,甚至,他们转而对帖学研究后,都比那些单纯号称帖学名家者要深刻得多。
而新时期书法的发展,更进一步脱实用性,由古代的文人修身雅事,转变为纯粹的视觉艺术的门类。由此,对形式语言丰富性、多样性的深入探索,成为当代书法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碑志造像、简牍残纸,多出于下层吏民之手,往往也无意于书,却自然天成,风格多变,形式丰富,在艺术上更具有下一步发掘开拓的可能性,因此成为当代书家借以取法而蜕变出自我的个性风格的热门途径。然而,对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风格的探索,往往充满艰辛和曲折,更多的歧途和困惑令人迷茫,因此,需要学书者更多地理性思考和拔俗却病的睿智与胆略。例如,晚清李瑞清、曾熙以抖擞的笔法求金石铭刻的苍茫浑厚之气,不免刻板做作;而其传人胡小石、张大千略去抖擞之习,更多地追求结体章法上的夸张性的恣肆侧欹;而胡小石的弟子游寿在其晚年,却能脱却前辈做作之习,浑厚雅稚,一派天成。一门书家三代人近百年的努力才臻妙境,直令人感叹一技之微,成就实难。
李强来自游寿晚年寓居的黑龙江,旅京十余年,习字万幅,刻印千方,成为当代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书法,主要是取法自碑学的传统,洗去怪诞做作的碑学末流习气,已逐渐形成质朴真率的自家面目,而字里行间,每每有一种爽朗大方的气度,是其超逸时流之处。帖学的学习方式,往往以规矩森严的唐楷为根基,习字者有横平坚直之能后,无须更多主动而理性地对形式进行组织和调整,所为作品固然可能拘束乏味,却也四平八稳,易获得俗眼的喝彩。而碑学的师法对象往往章法结构千变万化,而且生拙中多有粗糙之处,在学习取法的过程中更需要理性和眼光,发挥创造性的形象力,加以组织调整,增损裁剪,获得某种独特的构成形式,最终形成作品形式语言的个性化及丰富性和完整性。李强在这方面非常的敏锐,尤其表现在其行草书的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整体构成方式,组织、化用碑学乃至帖学传统的一切有益的形式资源。因此,我们观赏他的作品时,只能隐约地感觉到六朝碑志造像奇异飞动的造型因素的渊源,朦胧地感受到民国以来碑学大师如于右任、徐生翁、游寿德行的影响,却难以在具体的用笔、结构和章法上一一指实。而且当代青年新锐书家自我形成某种构成方式后,往往在落实到笔墨形式时便形成风格上的安排做作、矫饰嚣张之习,李强却能出之以爽朗大方之态,非常难能可贵,这是其审美修为上过人之处,更是勤奋用功、苦心求索的结果。
生、拙、重、大,是碑学的老境,以此衡量当代书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苛求。而李强在书法实践中却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格局,努力着吸收有益的形式要素,营造着更为博大开朗的创造空间,师古求变,让我们拭目以待他的将来。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