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收藏

时间:2007-07-26 00:00:00 来源:

名家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收藏

自“非典”结束后的2003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进入一个跳跃发展的时期。以最早开辟油画雕塑专场的中国嘉德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场拍卖成交额不过千万,本年度则分别达到1,940万和1,458万元。接下来更是以每场40%、83.4%、105%的增长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高点。2006年,其成交额便在亿元徘徊不前,成交额分别比上一场下降5.7%和6.2%。以上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今当代艺术市场这些年的走向:在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迎来了它的盈利时期,伴随着市场的高速成长,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于是,整个市场迅速于2006年秋进入调整期。本文并不企图全面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收藏,而是主要针对近些年的情况提出几点观察与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当代中国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正在不断的被讨论并充满着争议。或许我们并无法篱清,而只能有一个粗略的共识。仅从拍卖行部门设置及图录印制来看便有多种称谓,大陆一般称之为“中国油画及雕塑”、香港多以“中国当代艺术”命名、台湾则往往概称为“华人西画及雕塑”。显然,这个概念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传入中国起,便同“西画”一样不科学,同“美术与艺术”、“现代与当代”一般争论不断,无法也没有得到一个科学明晰的限定。 由于中国现代艺术在1979年以前相对独立于外界的特殊性,我们在谈论它的分类的时候,无可避免的具有交叉性。举例言之,陈丹青、靳尚谊、艾轩等画家的作品,借鉴欧洲19世纪古典主义、20世纪中叶美国地方乡土画派的艺术手法,在西方看来毫无疑问是不具有先锋性的。然而,在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艺术氛围中,最初,一切“反苏派”的艺术都可被视为先锋的艺术,因此也就有着其艺术的针对性与文化的当代性。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国内外有着不是很严格的区分,一般意义上指的是1979年以后油画、雕塑、版画领域里有所创新、颠覆先前既有规范、具有先锋性的艺术,更包括摄影、装置、观念、行为、录影等新艺术形式。 简言之,中国当代艺术并非当代中国艺术之全部,后者涵盖更广,包含古典写实一类,甚至中国画,等等。广义上的中国现代艺术包含古典写实、中国当代等等。毫无疑问,狭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所受到关注在当前最为突出,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 写实主义 学院写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徐悲鸿、颜文樑等人,当年被称作“官学派”,也即今之所谓“学院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徐悲鸿的教学体系同苏联的教学体系相结合,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我们发展出了中国所独有的“革命浪漫主义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模式。“文革”结束后,陈丹青初开重师欧洲之先河,靳尚谊、杨飞云、王沂东则以写实技法掀起一股“新古典主义”风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院派。可以说,在1980年代初中期,一切“反苏”的艺术,都具有先锋性,均可被纳入当代艺术的范畴。 无疑,从市场上来看,写实主义最易为人们接受,上述优秀的写实主义画家的作品在中国也均有着广泛的市场。即便在商品经济尚不够发达的1980年代,艺术品这一高端商品的购藏已然初显端倪。收藏家、艺术商人主要采取前往艺术家家中选购的私下成交模式。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台湾高雄山美术基金会对罗中立、何多苓、杨飞云等画家作品的收藏。以上最早缔造大陆油画市场的并非本土华人,而是港澳台、东南亚的华人买家。他们依靠收入的价格差,在中国大陆大量购入写实绘画,影响直至今日。他们的收藏对写实绘画的发展是一种赞助与推动,但也存在其偏差。由于相当多的收藏者并没有很好的艺术品鉴能力,他们的所购往往局限于人体、肖像、静物及由乡土现实主义发展而来的乡土风情绘画等等。这种赞助在艺术上并未起到更进一步的积极效果,并很容易落入“中产阶级经济实力+市民阶层眼光”的批评。写实绘画自1990年代起也逐渐引起大陆新贵的收藏兴趣,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将延续下去,一些优秀的写实主义画家在中国还将有着他们长期的市场。 从拍卖市场来看,2005年是写实画类作品价格井喷的一年。这一年,靳尚谊的《小提琴手》、忻东旺的《早点》、艾轩的《二月的午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进城三》分别以363万、225.5万、363万、418万人民币成交,创下画家各自拍卖的纪录。其中,王沂东的新作《深山里的太阳》更是拍出506万的高价。
进入2006年春写实主义作品同样价格不菲:王沂东《新娘》487.6万、《醉新郎》418万、王沂东《初雪》341万,靳尚谊《藏女》429万,艾轩《白光慢慢滑落》313.5万、《凝视》341万、艾轩《鸽子飞离分水岭》487.6万……从价格上来说,写实绘画并未如人们之前想象的那样价格陡然回落,且略有攀升。然而,市场毕竟发生了调整:靳尚谊、杨飞云等名家作品同样流标,一般性的写生、应酬之作不被藏家认可;与此同时,名家名作却价格坚挺。以杨飞云为例,在发生多幅小尺寸作品流标的同时,画家的重要代表作《那时我们正年轻》却以385万创下画家个人作品的纪录。2006年秋,写实主义遭遇市场寒流,这同整个市场的调整有关,也同各拍卖行投放量过大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个别写实艺术家面貌过于单一也是造成市场不能持续追踪的重要原因。而所谓“寒风”与“寒流”也只是市场整体的感觉,陈丹青的作品纽约苏富比逾千万拍出,价冠全场,似在提示:具有里程碑式的精品,总有其归宿。在于精,在于定价合适。 先锋性的中国当代艺术 一般把1979年在美术馆东侧街头小公园举办的“星星美展”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开端。“八五”新潮轰轰烈烈,至“八九现代艺术大展”全面展示,而一声枪响,风劲十年的现代艺术转入低潮。自1990年起,又以新学院派的模式温和转向,他们是以刘小东为代表的“新生代”和以方力均为代表的“泼皮现实主义”。 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形成,真正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外力的推动造就了这个市场,这同整个当代艺术创作的起步基本一致。我们还可追溯到1990年,本年度,纽约《时代周刊》曾经刊发过中国当代艺术专号,主要采访了批评家栗宪庭等人。杂志封面选用的是方力钧的作品,作者颇有意味地写道:“这不是一声哈欠,这是解救中国的一声怒吼!”实际上,他们是按照操作前苏联先锋艺术的模式来操作中国当代艺术。至后来,有香港汉雅轩、少励画廊等不断推动中国前卫艺术。 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大举登上国际舞台。本年度,由栗宪庭、张颂仁策划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POST 1989: NEW ART IN CHINA)先后在香港、澳洲、美国巡回展出。之后,部分艺术家又参加了圣保罗双年展。同一年,大陆艺术家方力钧、喻红、张培力、王友身等首次进入西方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巨的威尼斯双年展。1999年,瑞士前驻华大使希克通过策展人塞曼把中国当代艺术家大举推出,20位艺术家参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数量超过了意大利或美国,中国当代艺术因之获得更广范围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进一步成长的21世纪第一个十年,新的收藏者开始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这是一个挑战、梦想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生产的链条已然初步形成: “美术学院——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画廊——拍卖行——收藏家——美术馆” 实际上,在西方,往往这一模式还被简化为:“评论家——媒体——收藏家”。这是一个有效的小众机制,虽然在中国还不够成熟完备。它开始同既往拉开距离:时下市场当红的艺术家几乎都是靠旧有的美院、美协、美展系统培养出来,下一轮将主要靠画廊、批评家、收藏家等力量来推动,这是我们的机遇所在,也是成就梦想的所在:以中国自己的力量来推出新时代的属于中国与世界大艺术家。
中国官方也在近年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2000年半官方的“上海双年展”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2002年,中国文化部首次正式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03年文化部以范迪安、侯瀚如、科嘉比为策展人,于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举办“生活在此时”展览,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在海外举办当代艺术展。一系列的官方当代艺术展览如圣保罗双年展、巴黎中国当代艺术展等也随即正式邀请中国文化部参展。 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成长,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中国概念本身业已吸引眼球。而中国艺术即便从“钱景”来看也极为让人期待,一个国家经济成长必将力推动她自己的艺术家,当她的艺术家所选取的语言又是国际化的,无论从收藏还是投资来说,也就都具备了合理性。成熟且具艺术修养的实业家已经或将会有一部分进入当代艺术的收藏。而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品早已被海外买走,中国将会如买回古代艺术品一般购回中国当代艺术。而重要美术馆与大收藏家手中的作品,可能再难回藏中国。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什么?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海内外藏家在一年多迅速推出一些艺术明星,俨然时尚:2005年春的王沂东、艾轩,秋日的刘小东、陈丹青;2006年春转至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周春芽等,而这一时期恰是画价迅速飙升至一个高点的时期。此时入藏或非对每位藏家都合适,不是艺术家们的作品不好,而是从众起舞不足取,且收藏是建立在个人喜欢基础之上的学术与财力的均衡。从经济学角度,《史记·货殖列传》里的名言“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古人朴素而智慧的道理至今有效。 那末,在成名艺术家价格日高的市场行情下,如何确定自己的取向呢收藏呢?个人认为,不管实力何如,如欲下一轮收藏获得成功,均需剑走巧锋,寻得蹊径,从而获得成功。以下几类或可关注: 一、可进入美术史的艺术家、艺术作品。 此类作品对于学术储备良好、资金雄厚的公私美术馆、收藏家、基金会尤为适宜。 这其中以参加重要展览、重要美术史著述的作品为主。重要的展览包括星星美展(1979,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北京)、广州油画双年展(1992)、新生代艺术展(1991,北京)、后八九中国现代艺术展(1993,香港)等等。美术史著作则有《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赵力、余丁主编)、《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90-1999》(吕澎)、《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以及海内外重要展览的图录等等。 当然,由于相当一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公立机构收藏,一些艺术家只能收藏他们特定时期的作品。但中国的公立美术馆自1979年以来在当代性作品的作品存在重要的缺失,相当多重要的作品流失在外,或未被纳入收藏视野,这是我们国家文化的可悲,也给私人藏家以巨大的机遇。实际上,北京等地的一些新、老藏家已经开始着手此类收藏,市场的迅速成长已经证明了他们业已获得初步成功。个中收藏丰富者已然在谋划成立私人美术馆。 随着王璜生、范迪安、李磊等开始主掌广东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国内重要美术机构,官方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正在加强。或许,这给藏家带来压力与竞争,但从宏观上角度来看,恰恰值得庆贺——当代艺术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分量上正在加重,藏家既有藏品也无形升值。艺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产,他们的归宿最终也是回归大众的保藏地:美术馆。 有两点需要注意,后者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前者:1、要有实力。2、精干的顾问团队,至少要有一名美术史出身的专业人士。 值得提醒的是,许多收藏家愈发专业,他们设定了自己的收藏专题,如“色情”、“八五时期现代艺术”、“痛苦”、“人体”、“装置”等等。这在国外有过成功的先例,不看名头,但看类别及具体作品质量。不仅收藏,且陈列、展示、出版,当然,也增值,不仅单件作品增殖,整体更甚。 二、明天的刘小东,也即新锐艺术家,年轻新一代。 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2006年秋以2200万元的价格,创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拍卖纪录。这已非一般藏家所能承受,爱好艺术,乐于收藏却不见得有此实力者如何向? 其实很简单,去发现、发掘新的、价格尚低的“刘小东”——不同实力有不同的玩法,关注新的艺术家,推出你的刘小东,5—10年后,别人买你的眼光,更精彩,更有成就感!想想看,这个过程就是书写、参与创造当代美术史的过程,何种体味? 选取的标准一般还是从美术学院着手。虽然似乎学院正曾经受到诸多批评,然而,无论如何,在中国,学院是艺术资讯最为发达的地方,这里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圈:美术学院的学生接受扎实的技法训练,不断的参观展览、交流、讨论。他们充分利用着或显陈旧的固有体系,在毕业后、甚至学习中努力破茧化蝶,以期建立其个人判断,求得风格初成。中国有大量的美术学院,其中以北京的中央美院、重庆的四川美院、杭州的中国美院等为翘楚。后起之秀,源而不断,择其佳者可也。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所选作品要喜欢,这是所有收藏的前提。其二,如若以市场价格来体现他们的价值,则市场在5年后。切勿杀鸡取卵。这5年是你给艺术家做工作的5年:出画册、做展览、推介给重要的策展人、学术机构。如果纯粹爱好,又欲升值,而自身工作繁忙脱不开,就在重要学术性展览挑选艺术家,如国内的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海外的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而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等地都还有大大小小各种类型展览,非常活跃,同样值得关注。 也可跟随众所认可的知名诚信的画廊,他们会进行多方位的推广、推介工作。在北京,798的季节画廊,酒厂艺术社区的阿拉里奥画廊,索家村的偏锋新艺术空间等较为值得关注。拍卖行则选择注重品质,拍品有选择、诚信专业的公司。不过,拍卖行是二级市场,严格意义上说只推动画廊里业已成熟的画家,年轻艺术家所占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0%. 倒买倒卖不是收藏,也降低了自身的品格,扰乱了一、二级市场的步骤。还以曾梵志的《面具》为例。6年前画家以7500美金售给画廊,画廊以1.5万美金卖给藏家。6年后拍卖275万元人民币,藏家获利20余倍!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