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天价谈起
    千万元天价谈起
    千万元天价谈起
    
        时间:2007-07-26 00:00:00  来源:
        
        	
        		        		名家
        		        	>千万元天价谈起
        
     
    
        
——2007春中国油画及现当代艺术拍卖
                                      李 峰 
在经历了2006秋“北京拍卖周”的成交率、成交额双双下滑之后,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呈现强烈反弹的态势,成交率、成交额大幅度提升,艺术家的个人成交记录也纷纷被打破。一项具有象征意味的数据显示出当代艺术市场的强劲势头——2007年春季大拍有五位艺术家首次进入千万元身价之列:岳敏君、曾梵志、靳尚谊、石冲、毛焰,人数为历年之最。而本次春拍价格突破千万元的架上作品总数也达到创纪录的22件,而仅此22件作品价格总额便为4亿元人民币,比1994-2004年11年间中国大陆油画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约2.77亿元)还要多。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竞争与机遇  
 
目前而言,一般是把1979年在美术馆东侧小公园举办的第一次“星星美展”及其引发的相关事件,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开端。我们这里所言之“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指的是当代油画、雕塑、版画领域里,在艺术观念或形式语言上有所贡献、有所创新,颠覆先前陈规的先锋性艺术,更包括摄影、装置、观念、行为、录影、多媒体等新艺术形式。而“前卫艺术”、“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等等,在当前中国的许多语境之下往往可以彼此换用。
以此概念来看,今春纽约千万元当代艺术作品2件,香港5件,北京3件,当代艺术部分占到45.45%,及近半壁江山。从总成交额来看,纽约苏富比2.1亿人民币,香港苏富比2.12亿,香港佳士得2.74亿港元,北京保利3.4亿,嘉德1.76亿。这一数据虽然包含部分经典艺术作品或亚洲其他国家作品的成交额,但由于他们所占比例并不大,据此仍然可以得出基本判断:虽然还是全球竞争,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中心已是京、港并重。考虑到北京高、中、低价作品拍卖的全面,拍卖行的多样与差异,及艺术生态的完备性——有作为艺术生产主体的艺术家,艺术推手策展人、评论家、画廊、媒体,艺术的买单者收藏家,可以说,北京业已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城市。所需坚持的,无非是高端精品路线的连续性。
我们还注意到,无论在纽约,还是香港,中国当代艺术均被归入“亚洲当代艺术”(Asian Contemporary Art)这一专场。显然,拍卖场上的“亚洲”概念还不完整,除了中国当代艺术,日、韩、印度等国当代艺术均未出现千万元的高价。这一方面同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投资者来自世界各地,市场容度更大有关系,另一方面同拍卖行的侧重点、征件倾向和能力有关。
中国当代艺术在亚洲艺术市场上的一支独秀,并不代表艺术质量上一定胜过日、韩、印、东南亚等,艺术市场总体一定胜过日韩,而价格在短期未必等同价值。举例言之,韩国艺术家白南准(Paik Nam June,1932-2006)在欧洲属于激浪派(Fluxus)的重要代表人物,属于西方当代艺术主流体制里的艺术家,艺术上的贡献、艺术史的地位要远胜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但他的作品在香港也不过200余万港元(佳士得2007年春拍卖其2001年的录影装置Baby Buddha,192×146.5×50.2cm,276万港元),价格远逊中国当代艺术家。      
背后的缘由,是因为收藏与市场是一个宏观操作的问题,而非单单学术一个环节。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步得自于外来的推动,“墙里开花墙外香”,现在全世界来买中国当代艺术,是当年这一脉络的延续,而非今日才发生的现象。这在两个方面给收藏者以提示:新入藏者,选择中国当代艺术具有较大的风险保障;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已然价格高昂的研究型藏家,则可以选择非华人亚洲艺术家作品,同样存在较大机遇。
个别国内的收藏者已经跃出单单收藏哪一国、哪一区域的作品,而是逐渐专题化。例如北京现在画廊的合伙人张锐先生以专注于“情色”系列,收藏家杨斌则专注于“八五新潮”时期作品,上海、美欧则有藏家以“红色经典”为收藏主轴。专题化是专业化的结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开始了对艺术史的深度学习与研究,追随艺术史而非简单一时市场,是收藏者四两拨千斤式的奇招,同时展现了眼光与魄力。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日,艺术也是在全球的背景下接受考验,其本身并非一定会如经济、政治等一样全球化,需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特色,然而,拍卖、艺术市场的全球化的趋势却日益彰显,这对艺术市场里的从业者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今天,无论对纽约、香港,还是对北京来说,均处在这一机遇与挑战的当口。
                    
    老油画:香港的最大优势
 
我们惯常所称之为“前辈经典”、“华人经典西画”、“民国油画”的“老油画”,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一批1949年以前接受完整艺术教育的艺术家们的作品。这些老画家往往有着传统修养,却又不乏现代的视野,或留学海外,或外出游学,或虽足不出国门却受教育于有海外学养的老师。他们作品所留不多,往往尺寸不大,但方寸间有大气象。他们最早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可以经常流通的油画市场(徐悲鸿的肖像油画是例外),所以创作动机也相对较为纯粹。
然而,2004年秋天以来,油画市场全面启动,但除了个别艺术家的作品,如徐悲鸿、常玉、吴冠中等,老油画总体而言没有搭上价格飞升的这班车。换言之,老油画是如今的潜力股,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2006年,徐悲鸿《奴隶与狮》5000余万港元创下华人油画拍卖的纪录,2007年春这一纪录迅速被徐氏《放下你的鞭子》7200万元的价格打破。与此同时,常玉、吴冠中、赵无极等均有多幅作品在香港千万元以上高价成交。今春千万元的老油画作品共8件,占全部22件千万元作品的36.36%,即三分之一强。
与香港苏富比、佳士得今春老油画屡创新高相对照,大陆在这方面无论从投放量,还是成交额来说,均呈大幅度萎缩态势,而美国、欧洲则基本上没有中国老油画上拍,这说明香港如今在老油画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于行业竞争对手。
香港成为老油画的行业领先者,一方面原因在于苏富比、佳士得选件、图录、招商工作的细致到位,在于百年品牌的积淀效应。另一方面,大陆及台湾出现“老油画假画妖魔化”的问题,从而摧毁了相当多买家的信心,给市场买气造成重创,藏家视线转移到市场更广阔、易于鉴别真伪的当代艺术方面,从而造成整个大陆、台湾老画市场的萎缩。可以说,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把市场拱手让给香港。
对于香港来说,老油画的主要成绩还在于高端市场,距离建立成一个稳定的一般市场也还尚有距离。这不是一家或几家拍卖行、画廊之力所能达到,究其根本,还需要学术研究层面的深入,整体来看这方面还是很缺乏。至今,海内外的美术馆均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可资作为艺术史标杆的老油画固定陈列,个案的研究也远远不够,画册、学术著作出版不充分。而学术层面的研究,需要好的体制,需要进行一些长远、短期看似无用的无私赞助。
       红色经典:中国大陆一骑绝尘
 
海外没有拍出千万元的红色经典作品。而大陆早在1995年10月7日便以《毛主席去安源》605万元的价格,一举创下当时中国油画的拍卖纪录。接下来中国嘉德分别于1996年、1997年设立两个“1949-1979新中国美术作品新中国美术专场”,第一次把原本没有市场的新中国美术作品推介给市场。
    2005年秋,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拍出1012万元的高价,而华辰则也于本年度再次集聚红色经典作品成册,推出“1938—1991:历史的主题”专场拍卖。2007年春拍,陈逸飞的《黄河颂》以4032万元创下华人西画第三高价的纪录。这些历史无一不是在中国大陆创造出来,主题性作品、所谓“红色经典”作品的交易中心在中国大陆。
 
所谓“红色经典”是我们惯常的说法,并非科学严谨的定义。学术界新近提出“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这一概念,它涵盖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后至“文革”结束后、一九八零年前的一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形态。虽然并非十分精确,但“红色经典”的主体部分,三、四十年代的“延安风格木刻”、“新中国十七年美术”、“文革美术”等基本上均可纳入其中。2005年4月30日至5月29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文献展”以及稍后在延安举办的研讨会,在国内展开了关于这一学术命题的最集中讨论。
“红色经典”作品主要采用经过改造了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模式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即“革命现实主义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主题先行,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追求一种舞台化、戏剧化的效果。作品内容则主要反映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新生活等内容,是毛泽东“艺术为工农兵服务”、艺术为政治服务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具体到风格上,“三结合”的创作者们(领导、专家、群众)将苏联原本擅长的银灰调子、来自印象派的大笔触,改造成“红光亮”、“高大全”的模式。画面多用红色,健康、明朗,象征着社会主义新天、新社会,同时红色也为中国民间所接受;光,画面平整,不见笔触;亮,画面明亮,脸部不追求强烈的明暗对比,杜绝“阴阳脸”以为普通民众所易接受。         
“红色经典”属于中国大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作品,属于我们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它也存在夸张、矫饰、重复的问题。(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岂非也存在这些问题?而红色经典无论如何还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当年艺术家多是对内心信仰的真挚再现。)现今“红色经典”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依靠本土、本身力量的大陆地区拍卖行在这一项目出于领先位置,值得庆贺,并推向更深度。海内外收藏界对“红色经典”作品也迅速作出反应,无论大陆,还是海外均有收藏界对其进行专门化的收藏,甚至以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与赞助蜚声海内外的希克也在大量收藏“红色经典”作品,前述《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便由其所藏。
 
2007年已经走过一半,我们已然从这些高价看出艺术市场的火热继续,胜过从前。另一方面,有时也禁不住让人担忧,这担忧不仅在于这些千万元作品本身,更在于担心艺术家会不会因之作为所有作品的标杆,在于其他艺术家会否因之也暗自视为“千万级”艺术家。对于明日之星,年轻艺术家们,这种担忧或许还会关涉到新艺术的创造力、形成中的新艺术生态的健康、顺畅运作。
三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跟我说:我跟吴冠中是同学,他什么价位,我什么价位?言下之意,纵使我的画价低些,也不应低太多吧?我不敢应语,暗自想,凡·高、毕加索的同学画价几何呢?
千万元天价,希望为中国收藏及新艺术的再兴有所助力,而非负担。
 
 
 
2007年春季拍卖千万元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作品
纽约:
张晓刚《血缘系列:三位同志》1994年,布面油彩,150×180cm,2007年3月21日纽约苏富比,211.2万美元。
岳敏君《金鱼》, 1993年,布面油彩,247.6×180.3cm,2007年3月21日纽约苏富比,138.4万美元。
 
香港:
苏富比 
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144×90cm 1939年,布面油彩,7200万港元,
张晓刚《天安门一号》99.6×128cm,1993年,布面油彩,1544万港元,
 
佳士得
吴冠中《北国风光》71.5×160cm,1973年,木板油彩, 3168万港元,
吴冠中《桂林景色》64×42cm ,1973年,木板油彩, 1006.4万港元,
徐悲鸿《珍妮小姐像》136.5×98cm ,1939年,布面油彩,2496万港元,
常玉《白瓷瓶中的粉红玫瑰》,65×50cm , 1931年,布面油彩,1264万港元,
朱铭《太极——大对招》,190×190×145cm,245×230×175cm,1996年,铸铜,两件一组八分之一,1488万港元,
赵无极《14.12.59》130×162cm,1959年,布面油彩, 2944万港元,
赵无极《15.10.63》163×150cm,1963年,布面油彩, 1376万港元
赵无极《4.10.83》128×193cm,1983年,布面油彩,1040万港元 
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No.8》,170×145cm 1996年,布面油彩,1264万港元
岳敏君《画家和他的朋友们》,187×198cm 1991年,布面油彩,2048万港元
张晓刚《红色肖像》99×83.2cm 1993年,布面油彩,1488万港元
张晓刚《生生息息之爱》129×99cm,1988年,布面油彩,1264万港元 
 
北京
陈逸飞《黄河颂》,143.5×297cm,1972年,布面油彩,4032万元
靳尚谊《画僧髡残》,230×150cm,1999年,布面油彩,1601.6万元
毛焰《记忆或者舞蹈的黑玫瑰》, 230×150cm,1996年,布面油彩,1001万元
石冲《今日景观》213×162cm,1996年,布面油彩,1650万元
 
中国银行2007年6月8日外汇基准价,人民币对美元1:7.6656,人民币对港币98.09:100.                                                   
 (李峰统计)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