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冰
闫冰
闫冰
        
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几位批评家。            
 李 峰
中国当代艺术生态里的几个人与几个环节
李峰
当代艺术,不在其间时,我们看得轻松,以为新鲜、活力,甚至娱乐。或者,以之为鄙视、批判、调侃对象。大学的时候看展览,只看“画面”,不管画框,不管操办者选件多难、运输多不易、展览空间多难定,更不管谁出钱谁出力了,只是轻松兼苛刻:哪张好哪张坏。
轮到自己参与一点,才发现步步不易,费钱,操心,还要考虑多方关系。
个人之前写出的文章也是,数据的统计、核对就耗去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太累了。信手写点东西,可视为闲谈,随意,也就很难准确、全面了,拿出来交流,贻笑于众恐怕是定然的。个人所学当代艺术知识相当有限,更无理论支撑,无非无知无畏之语,涉及到当代艺术的几个方面,挂一漏万,但期从既往与现状中有所借鉴,以面未来。
(一)几位批评家
文字、批评是用来交换看法、思想,是借以往来的工具,甚至某种程度上以此参与了创作,它本身是艺术活动的一部分,而非展示才学、暗示我看了多少书、知道多少人,更非说官话、说大家都不明白、自己也不明白的话。这里提到的几位批评家,在我看来基本是说自己所想,愿意交流、有所判断的人。
彭德 
彭德不单不属走红,甚至要被忘了,我相信很多艺术家是不知道他的。他是“八五新潮”时的老前卫理论家,之前我是没看过他的文章。后来朋友处讨来文集,才发觉写的好。其中一篇《象征与寓意的历史资源》是1998年为上海双年展撰写的文章,把相术与肖像画、风水与山水画等连在一起来讨论,有绘画的内容、有传统的知识,读起来只觉一新。类似文章有多篇,其实还不是旧有的东西?或者说传统的新样?不过被我们遗忘了而已。
陈传席 
陈传席对当代艺术,除了国画发言不多,这里说起他也许似乎关系较少,主要是他文风的启发。刚上大学时看他的《中国山水画史》,就觉文字易懂、有信息量。他写当代的文章更是如此了,认可什么,批评什么,明确不暧昧,行文像对面聊天,直白实在。陈传席有时候把古代艺术史研究的一些方法用到批评上,用材料、用证据说话,这是让人有底气的一种方法。彭、陈二人学识俱佳,文章有个性面貌,更主要的是写出的东西不装腔作势。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一定喜欢这个人,但让你读得明白,知道在说什么。
尹吉男
尹老师的文字感是很好的,四处散着才气。他提出“平视”艺术的说法。是的,太多的人仰望艺术,还有一些俯视,结果只是脖子酸累。为什么不平视、近距离观?这个时代原本没有权威,何必依仗他人眼睛?平视也未必看得清,但是自己的感、观,个人的视角。可以有判断,伴着主观,不是专门的工作,不是确定的结果。
那日看他写苏新平《躺着的男人和远去的马》,起笔两句:“我的全部猜疑都在追赶那匹远去的白马,我的全部困惑就像躺着的男人那样充满睡意。我所熟悉的苏新平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仿佛心理相距得无限遥远。”是很个人化的解读。现在看画为文,谈个人内心的少了,似乎非得板起脸来,深刻起来。
朱其
在年轻的批评家中,朱其是敏锐真实的一位。他策划过一些展览活动,提出“青春残酷绘画”、“低和浅的游戏——漫画一代的崛起”等概念,对近年的艺术潮流迅速做出自己的研判,在学术和收藏界都引起一些讨论。
李小山
李小山很好地展示了批评家的攻击欲,而攻击欲望是成为一位好批评家的必要因素,艺术史上没有哪位批评家因捧场、说好话而长久立足。需要提醒的是,捧场、说好话和批评家的另一要求——肯定的能力——有着质的区别。捧场,面对有价值的作品、现象,至多锦上添花,面对没有意义的事情,便是吹捧、阿谀。肯定的能力,展现在对年轻艺术家的确认、对艺界新动向的有效判断、传播,其言与影响甚至直接参与了艺术史的书写。
中国人的文章不知什么时候官样起来,报纸、电视有“新华体”,美术会有“文艺腔”,仔细端详,细细的推敲,才会发现不同。是的,都有道理在里面。锋芒哪里去了?得有人来争论,有人公开不苟同,才会明辨一些事理,溅出创造的火花。怕的是当面的客气、背后的中伤。民国时,习文的人们笔仗不可开交,私交却好得不得了,那是真正的为文、为友。
我常常暗自钦赏彭德提出的“中式”批评的说法,那种知道尊重传统的态度。实际上,传统我们了解不多,提起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像说到哈贝马斯、德里达时显得中气十足。西方的理论是否我们真的明白?有几人读过原文?我们的批评是不是有太多二手西方理论的影子?看一看画册前言,看一看杂志。有时觉得会不会如我们学西方的建筑一样,最后变得不伦不类?是否会如学习英语一般,原本是掌握一门交流工具,我们却当成语言学来学?
有真挚灼见,哪怕只字片言足矣。这就是为什么无忌童言最可贵,为什么短短几十、几百字的《诗经》、《论语》能讲彻人那么根本的情感。虽然他们几十万言的《红楼梦》,在传递人类情感、在艺术质量上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我们传统的品评方法与学养基本统统丢掉,1990年代中期以来,批评也迅速丢掉了它的学术批判性,大部分成为国外理论的二手转述者与他人思想的打工仔,成为应景或捧场。其中,固然有经济上对批评家的不公,但是否也存在我们个人的坚持与否?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