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10万高粱秆扎成飞云楼

巧夺天工 10万高粱秆扎成飞云楼

巧夺天工 10万高粱秆扎成飞云楼

时间:2007-07-21 00:00:00 来源:广州日报

名家 >巧夺天工 10万高粱秆扎成飞云楼

10万高粱秆扎成《飞云楼》
10万根农村最普通、最常见的高粱秆扎成的《飞云楼》、价值过亿元的缂丝龙袍——第三届文博会近日圆满结束,在文博会上展出的民间工艺精品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在“国宝”区展出的工艺品,有的为首次展出,件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10万高粱秆扎成《飞云楼》 该作品由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徐艳丰创作。作品全部采用农村最普通、最常见的引火之物高粱秆做材料,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匠心、巧手制作后,腐朽便化为神奇了。 这座耗用了10万根高粱秆扎成的飞云楼,仅参照画册上刊登的山西万荣县飞云楼图片构建而成的,不但造型精美,而且所有的接口不用钉子、胶水、铁丝或线绳之类的辅助固定,均采用传统木工铆榫结构咬合在一起实现固定,并且楼的门窗都能开合,令人拍案叫绝,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结构巧妙、造型精美的特点。 百余艺术家5年镶嵌《妈祖》 气势恢弘的巨幅玉石镶嵌《妈祖》,长30米、高2米,重5吨,由50扇屏风连成。作品由100多位艺术家用5年时间完成。参加“文博会”是作品完成后的首次公开展出。 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综合运用了擎雕、镂雕、浮雕、立体雕刻、多层叠雕、平磨等多种工艺手法进行创作,使其玲珑剔透,各种天然石色完美地展现于画面。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是目前世界上反映妈祖故事规模最宏大、雕刻最精美的艺术品,堪称艺术瑰宝。   价值过亿元的明代龙袍 这件缂丝龙袍是明朝皇帝国朝盛典的礼服,纹样设计华丽,结构严谨。正襟、后背和横摆上有十二个团龙,姿态不一,具有明代图案的特色。 缂造工艺繁复细致,特别是将粗细不同、质地不一、捻度有别的丝线、金线、孔雀羽线在同一件袍服上织缂,难度更大。 龙袍由苏州刺绣研究有限公司依照1956年明定陵地宫出土的二十二团龙、十二章福寿如意缂丝衮服复制。龙袍完工耗时2年,耗材黄金2两有余。龙袍长1.4米,宽2.2米,价值过亿元。 端砚《国粹砚》 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创作。老坑石质地纯净、细腻、娇嫩、滋润,砚中有名贵的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冰纹、金银线、翡翠等石品花纹。该砚题材选取我国诸子百家历代名言佳句创作,以篆隶楷行草入砚,用各体书法、印章将其错落有致地设计在砚上,并运用了多种刻字雕刻手法,精雕细刻。该砚创作着重于体现我国历史文化,巧妙在砚堂上设计雕刻上一扇打开的“中华门”,这扇门的打开寓意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底蕴无比深厚。   世界最长宣纸烙画 《清明上河图》   世界最长宣纸烙画《清明上河图》在文博会1号馆甘肃展厅亮相。该作品作者张书仁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一名工人, 2001年1月至2004年2月,他按照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版印刷品《清明上河图》,历时3年,在宣纸上烙印完成,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曾有人开出90万元人民币高价购买该幅作品。 张书仁向介绍,这张世界最长的宣纸烙画长达35米,宽0.9米,将原作按1.5倍临摹放大后进行电烙,在掌握了烙笔的温度、速度的基础上,使画面上显示出黄、褐、茶、白四色,替代了原有的焦、重、浓、淡色泽。
世界最长宣纸烙画
最新消息 在深圳刚刚结束的文博会上传来喜讯,由中国端砚鉴定委员会专家、肇庆市端砚协会副会长、市艺海端砚厂顾问罗海大师创作的端溪坑仔岩“金猴献寿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等众多端砚行家以及与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同时,肇庆市工艺美术师罗建泉、罗建强两人的作品“江南水乡砚”和“开卷有益砚”分别荣获铜奖。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