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后诗墙“寻子” 台湾书法家常德梦圆

九年后诗墙“寻子” 台湾书法家常德梦圆

九年后诗墙“寻子” 台湾书法家常德梦圆

时间:2007-07-16 08:52:00 来源:红网

名家 >九年后诗墙“寻子” 台湾书法家常德梦圆

相识已久却素未蒙面的两位老人,因为共同的传统,终得跨越海峡以相见。
一个月前拿到“情系湖湘”之旅的邀请,63岁台湾书法家陈坤一头一句就问,“到不到常德?” 昨天傍晚,以嘉宾身份参加“两岸文化联谊行”的陈坤一老先生,站在了湖南常德沅江畔的诗墙下。伸手轻抚墙上字画篆刻的凿痕,他不曾真的期待,九年前在台湾手书、漂扬过海寄抵大陆的《善卷坛下作》(刘禹锡诗作),今天能有机会亲见它被刻在墙上的模样。 更让陈老不曾料到的是,这趟心愿之旅,还让他见到了一直想见的人,领到了一笔拖了九年的“润笔费”。 两次传书求墨宝 1997年,第一封来自湖南常德的邀请信被送达台湾书法家陈坤一手上,“我第一次听说有‘诗墙’这么一个东西。”信函请求陈老写一幅书法作品,以刻在常德诗墙之上。 直到次年第二封请求信送达时,陈坤一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份认真的请求。 “以前偶尔会接到邀请,要求提供作品,要出版什么名人录埃不过多半都要收取很高的经费,通常我都没有回应。”陈老以为这次也是类似的活动,一开始并没有理会。 在《善卷坛下作》碑刻前,陈老还清楚地记得第二封来信的恳切,“请我务必支持这个活动,信中还特别讲‘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特别推荐的’。我心想这是人家抬举我,不要不识抬举嘛,所以我就写了。” 常德的诚意和细致深深打动着这位台湾岛上的书法老人,1999年诗墙开建前,盖有陈坤一“双一楼”印章的书法作品从台湾远道抵达了常德。 一拖九年的“润笔费” “制作很好,没有失真,”刻字的过程容易变形失真,看完诗墙之后,陈老很是高兴。每一幅书写的作品,他都看成是自己的儿女,“到了一定程度,人都是爱惜羽毛的”,九年以来,来湖南看看诗墙到底是什么样子,是陈老一直的心愿。 事实上,刻好以后,常德这边把拓片、字画刻在墙上的照片,还有两本收集有陈老书画作品的书一并寄往了台湾,“拓片上还盖了章,他们很仔细,很认真。”最后完成以后,陈老又收到了一本有关诗墙筹建经过的刊物,以及感谢信一封。 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合作,除了一笔一拖九年的“润笔费”。 亲临常德,面对诗墙,陈老开玩笑似地讲了一个故事,当年常德这边邀请他写书法作品时,曾承诺将给付二百块钱的“润笔费”,相当于写作时得到的稿费,不过条件是要等到两岸三通时。从1998年至今,等待三通一等就是九年。 跨越海峡的会面 两次传书求墨宝的周折,未曾兑付的二百元“润笔费”,80岁的常德市书法家张弓证实了这一情况,那两封信,以及其后的拓片、合集等,正是当时担任常德诗墙修建委员兼书法组长的他所寄。 “进入我们诗墙的台湾书法家一共有三名,这是从中国书协提供给我们的一份名单中遴选出来的。”遴选主要参考两个因素,一是候选书法家的作品情况,另外就是还要能联系得上,陈坤一先生最终进入了诗墙修建委员会的视野。“写了一封信过去,没有回音,第二年再写一封,就收到陈先生的作品了,写得很好。” 这位并未曾谋面的台湾书法家,从千里之遥的宝岛来到了常德。经过常德市文化局的联系,昨晚十点多钟,相识已久却素未蒙面的两位老人,因为共同的传统,终得跨越海峡以相见。 “非常意外,也非常荣幸。”见到台湾的书法家,除了对当年的支持表示感谢,张弓老先生有说不出的激动。 陈一坤先生亦紧紧抓住张老的手,“我对有机会看到诗墙是想都不敢想的,更没想到还能亲见到您1他当即赋诗一首,以赠张老: “千金不抵笔华香,书艺鸿词并世长。漫漫诗墙同日月,宏模岂止利三湘。” 今早上午,常德诗墙管理处为陈老举行了一个简短的答谢仪式,将拖了九年的二百元笔润亲手送到陈坤一老先生手上。 “还没有完全三通的两岸,这笔润笔费,我就提前领了。”
九年来第一次亲见作品被刻上诗墙的陈坤一轻抚字画篆刻的凿痕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