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自我

不辨自我

不辨自我

时间:2007-07-09 09:07:00 来源:中国商报

收藏 >不辨自我

  晋朝有位叫作张翼的人,摹写书圣王羲之墨迹惟妙惟肖。一次,晋魏帝令张氏摹写王右军(王羲之)的自书表,然后再交与右军审阅。王氏见到题有自己名款的仿品后,当时竟当成自己的手书,直至细察良久,才发觉那是狗尾续貂的赝作,接着莞尔一笑,褒贬参半地说道:“小子几欲乱真!”   芸芸艺林中,对伪造自己作品不能辨认者岂止王羲之。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在代人鉴别自己的画作时,竟然将赝品《墨海矍鸲鹆图》误当成自己的作品。后来经过专家们的反复审核,才从白石绝少签署的“阿芝”名款上发现了作伪的端倪。余题和印章尽管摹刻得十分准确,但鉴定家们明察秋毫,终于找出了破绽。   清代的陈邦彦,是个仿造董其昌书体的高手。偏偏当朝的真龙天子康熙对董字又情有独钟。一日,康熙把各地贡呈的董字全数挂出,并让陈氏从中找出自己的仿品。岂料,陈邦彦提心吊胆地仔细辨察之后竟说:“实在分不出。”陈邦彦的这个“分不出”很可能慑于皇威,不敢直言,但也有可能仿写逼真,时隔已久,确实难以辨认。   工诗文、擅书法、精鉴定的保皇派首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流产败逃上海后,不少人将自己收藏的字画,送康氏鉴、跋。对真迹,康有为欣然命笔;对纷至沓来的赝品,他就头痛得避之无计了。一次,康氏接过一轴声称是唐太宗御书中堂的“宝墨”,没有审视字面,便提笔写了“末开卷即知为真迹”八个大字。这种含蓄诙谐判定伪品的行为,识者无不捧腹大笑!   总的说来,鉴定家是凭据鉴定质量给当代和后代树立形象的。换言之,鉴定的对、错,跋文的准确与否,甚至价值容量大小的评估,艺术层次高低的确定,都直接影响到鉴定家的声誉。因此,严肃的学者是绝不肯违心说话的。   “文革”中“加冕”为“三家村”黑老板的邓拓,嗜好搜罗名人字画,而且修炼日久,眼光锐利。有一幅纸本《古木怪石图》横披,其上有教印、藏印十余枚,北宋艺术骄子苏东坡的大名赫然其上。该画的发现引发了一场笔墨公案,无数鉴定家纷纷对簿画前,各抒高见,互不相让。 邓拓于百忙中赢得宽余,对该画的时代风格、学派风格、个人风格进行了反复推敲、仔细研究。继之又对纸张、款识、图章、印泥(包括水印和油印)一一作了极其细致的考证。至此,邓氏郑重宣布:“此画实系苏轼手笔!”   邓拓含冤九泉后,半生珍藏统统被查封没收。昭雪后,邓夫人将退还的名人字画,全部捐给了国家,名满天下的《古木怪石图》自然也在其列。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