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波主编的《胶东青年》
马少波主编的《胶东青年》
马少波主编的《胶东青年》
马少波,1918年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胶东文化救国协会会长,其根据《甲申三百年祭》为蓝本创作的京剧《闯王进京》,在全国各解放区演出引起深远影响。马少波先生在任文协会长兼编辑部长期间曾主编过《胶东大众》、《胶东青年》、《胶东文艺》几种在边区影响较大的期刊。笔者有幸藏有他主编过的这三份杂志。马老并为笔者赠言留念。
笔者尤为喜爱1944年4月出版的第九期《胶东青年》(如图),这册杂志32开,属“毛边本”。其创刊于1942年,最早为胶东青联会刊,是一份面向青年儿童的杂志,这也是在解放区创刊较早的青年读物之一。1943年改由胶东文协编辑出版,马少波先生任主编。笔者之所以喜欢这册《胶东青年》,其一,这份杂志是抗战时期的出版物,历经70多年岁月洗涤,依旧还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奇迹。其二就是这册《胶东青年》漂亮、雅致的装帧设计。
这册胶东战时邮局发行的《胶东青年》杂志封面,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套色木刻版画,题名“上学去”,系后任《胶东画报》社长的版画家李善一所刻。画面是一个挑着箩筐,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去上学的边区少年。这帧版画,以写实的手法,极为生动地展现了胶东革命根据地的少年儿童,边学习、边劳动的良好风尚。
打开这期杂志,在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胶东解放区曾与马老并肩战斗过的一些现在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的文章。例如:建国后曾主编《汉语大词典》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罗竹风先生撰写的悼念因积劳成疾而去世的胶东行政公署主任王文同志的文章;有曾以小说《老水牛爷爷》、《黎明河边》而影响几代人的著名作家峻青撰写的小说《张修的转变》;还有曾以一曲《解放区的天》而闻名全国的著名词曲作家陈志昂先生撰写的诗歌《小白羊啊,小白羊》等等。
在条件艰苦、缺少文化的边区根据地,为尽快培养青少年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壮大文艺队伍,在编辑《胶东青年》杂志的过程中,马少波先生以及编辑部同人,不失时机地在每一期杂志中,穿插刊载一些在校学生的文章,并在后面加以点评鼓励。例如,在这一期里载有荣成中学学生陈长兴的诗歌《草鞋》;东海中学闫芳馨的《我学会了纺花》;文登四区一中学生乔连境的《正月十五》等等,虽然这些文章尚显稚嫩,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反映出《胶东青年》的文艺工作者苦心育人的办刊思想。
据马老回忆,这份《胶东青年》虽然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却依然坚持不懈地出版了十几期。1945年春,为避免、克服“艺术至上”的错误观念,落实“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文协及编辑部除去主要成员,大多文艺工作者纷纷随考察团、文宣队深入到基层农村及抗战前线体验生活,《胶东青年》也因编辑力量不足于当年终刊。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