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火生生不息

革命之火生生不息

革命之火生生不息

时间:2007-06-21 09:07:00 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 >革命之火生生不息

——解读王仲清早年作品《歃血为盟》 青年时代的王仲清先生,受到张大千和徐悲鸿等大师的影响,决心拓宽自己的绘画视野,开创一条中西合璧的绘画道路,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在实践中寻找素材。《歃血为盟》则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画作生动地讲述了1935年刘伯承将军和黑彝果基家头人小叶丹兄弟歃血结盟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初,王仲清受到进步人士、民盟盟员马德周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革命书籍,如《西行漫记》等。满腔的爱党爱国之情,激起了他进行军事题材创作的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最好的题材。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长征故事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具历史意义的主题,成了王仲清苦苦追求的目标。因此,以刘伯承将军结盟大凉山为题材的《歃血为盟》就由此诞生了。此画还得到了著名山水画家应野平的补景。   红军定盟凉山在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当年的大凉山是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地方。彝家兄弟长期聚居于此,由于民风彪悍,外人根本无法横越此山。而对正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而言,此山成了一个必须攻克的目标,倘若失败,对于红军而言,可谓是功亏一篑,将会是石达开第二。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刘伯承贯彻了毛主席的正确民族路线,彝汉结盟,患难与共,通过了大凉山,顺利地到达陕北根据地。这个政策得到了彝族兄弟的响应,从此,彝族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此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使得刘伯承与彝家兄弟结盟的场景一下子就浮现在了王仲清的脑海中,鲜明得宛如身临其境。   《歃血为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各方关注。王仲清将刘伯承将军与小叶丹结盟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整幅画作气势磅礴,红军队伍高举旗帜,满山的红旗连绵不断,象征着革命之火生生不息。彝家汉子则露出爽朗的笑容,高举樱枪,振臂呼喊,极具感染力,仿佛将人带入那个战火纷飞但激情澎湃的年代。在虽未亲身经历事件的情况下,王仲清之所以能够对人物的刻画如此细致,这与他当年不惧艰险深入腹地一年之久研究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歃血为盟》1959年10月在上海参展后,参加了全国人物画展,北京军事博物馆1960年将其收藏。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