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与原点
异质与原点
异质与原点
时间:2007-06-18 17:34:00 来源:
名家
>异质与原点
杨维民
在当今多元化语境下,“求同存异” 也是一个进行艺术创新的古老而经典的理念。所谓“求同”,就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寻找作者与观者的共识、共鸣、共振。如今艺术家创作作品的着眼点不单是给身边观者审视,而是寻找国际化的表述语言及图式被不同语境下的更多的“地球村”人民接受和欣赏。当然,能在当下信息时代引人注目,让众多观者过目不忘的艺术品所放射的视觉冲击力也必须非同一般。这就是“存异”,创新就是要让艺术作品闪烁令人关注的“亮点”,这也就是艺术作品是否存在艺术生命之活力的灵魂之处。蒋冠东的作品“亮点”,在于他在黑黑的水墨和淡淡的油彩中令观者感受到的时空“异质”和文化“原点”。
蒋冠东是改革开放之初来到深圳特区的艺术拓荒者,他和其他同时期来到特区的艺术家们一样都在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国际化”问题。一些画家尝试将传统材质的宣纸、水墨作为艺术创新的媒介,吸收“现代乃至后现代”观念进行“水墨实验”。到了上世纪末,“实验水墨”从非议不断到无可奈何,毕竟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个专有学术名词。
我曾与“实验水墨”的领军人物刘子健先生谈论“实验水墨”,我讲“实验是有时效性的”,他答“实验是一种态度”。我说“实验永远是一种态度”,他日后撰文的题目就有了“水墨永远是一种态度”。 “实验水墨”初是借用水墨材质表达观念,是观念大于笔墨语言,传统的笔墨语言甚至在作品中荡然无存。我们只是惊诧他们的出现。十年、二十年走过去了,我们发现他们仍然存在,而且作品与观者的距离感在消解,作品中传统水墨材质的特性在发挥之时糅合了更多的传统笔墨语言与多元人文观念。蒋冠东的“实验水墨”作品也同时从在中国画坛被认识、接受颇有影响渐渐走向海外。
蒋冠东水墨作品展现的视觉空间从最初“原始、单纯”渐进到“宁静、洗练”。过去是企图以有形的体量表达他对 “守望”的“自然”,探索及追求,蒋冠东现在的图式不论是东方的甲骨文,还是西方逻辑公式,都是传统经典文化符号象征。如今的作品则更多的让审视者从简而无形之中感悟他所祈求的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的境界。他艺术创新奥妙就是向传统文化截取更多的借力,从异质回归到原点,再从“内向超越”。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