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并非过街老鼠

赝品并非过街老鼠

赝品并非过街老鼠

时间:2007-06-09 10:05:00 来源:金融投资报

收藏 >赝品并非过街老鼠

  古玩市场赝品泛滥,一直是困扰收藏市场的一大顽症,特别是近几年赝品的泛滥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出现了许多分工程度和制作工艺都极高的专业化作坊和工厂。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有古玩的地方,就有大量的赝品存在。 事实上,艺术品作伪古已有之,赝品的老祖宗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同时,每一次收藏热潮的到来,收藏市场上大量的赝品便如影随形般成长,挥不去、剪不断。虽然从古到今,赝品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惜的是,在人人喊打的同时,效果似乎并不明显,而是越打越多。因此,赝品也一直是古玩市场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为什么几千年来,赝品并没有因为人们的深恶痛绝而销声匿迹呢?这也许是印证了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话:存在就是合理。 首先,赝品的存在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一般来讲,广义的赝品是指原作以外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实事上,古玩市场从古至今,都有后朝仿前朝的习惯。据考证,制作书画赝品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以假乱真的程度已令世人侧目,而明清时期的书画作伪之风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作为赝品,无论质量高低,都同样凝聚了创作者的智慧,而且很多古玩藏品只有通过仿制,复制,才能把原貌传承到今天。以书画为例,其保存时间一般不过数百年至上千年,如果没有前人的大量复制,临摹,那中国古代书画很多都消失殆尽,我们今天在博物馆、拍卖会上也无法欣赏领略到与原作相近的神韵和风采。因此,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赝品的出现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赝品本身也着巨大的市场。真正玩收藏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把玩之乐,玩的是藏品后面蕴藏的文化内涵。人们常说,买到赝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收藏投资者“走眼”造成的,但事实并非这样简单。因为很多赝品其实是很容易识别的,之所以赝品有巨大的市场,这与收藏者“知假买假”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因为古玩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随着收藏投资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供求矛盾会越来越明显,藏品的价格也会变得越来越高。然而,有的收藏者由于经济实力有限而一生与真品无缘,但为了拥有一种把玩之乐,从而选择性地购买一些制作精美的赝品来把玩欣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三,赝品本身也是艺术品,特别是一些高仿品,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以瓷器为例,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仿制的各类瓷器,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的价格都不低,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制的一些仿古瓷器,无论是胎质、画工、颜料、发色均可与古瓷器媲美。如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仿制的国宝瓷器,有的售价高达几十万元。除此之外,在书画方面,仿品有收藏价值的事例也很多,如张大千仿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都是抢手货。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名家仿名家”、“高手仿高手”的作品,因其高超的技艺和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从投资、鉴赏、收藏的角度看,均值得拥有。 最后,赝品的存在给古玩市场带了无穷的魅力。俗话说,“收藏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藏品的真假难辨”。的确,藏品无时无刻都在挑战着你的眼力,无论你的水平有多高,只要参与其中,就会有“走眼”、“吃药”的时候。而且在这个市场上,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地位和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如果你的眼力好,便会因为淘得奇货珍品而欣喜若狂;如果你的眼力不好,你便会与赝品“喜结良缘”而沮丧着面孔。因此,在收藏界便有了“捡漏”与“走眼”的动听故事流传着!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