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龙蛇三万里 砚海泛舟四十秋

笔走龙蛇三万里 砚海泛舟四十秋

笔走龙蛇三万里 砚海泛舟四十秋

时间:2007-06-09 16:24:00 来源:

名家 >笔走龙蛇三万里 砚海泛舟四十秋

——评张济海的书法艺术
孟常信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书法和写字是两个概念。书法是在写字里面渗入文化内涵,道德修养,感情流露,线条变化的艺术。会写字的人多,真正懂书法的人少,在书法上有所作为的更少。 我有幸认识一位卓有见地,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就是张济海先生。对张先生的了解始于一九九七年,我们的名字和书法作品同时被收入一本书法典籍内,知道他是个军人书法家。认识张济海先生是在二零零五年的中秋节一次书法笔会上,中等身材,胖瘦适中,很随和,是陆军指挥学院里一位教授,大校军衔,当场挥毫,很从容,很镇定,字写得很好。给我的印象是朴实而精干,位高而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很平易近人。由于不太熟悉,不敢贸然求字。 逐渐的接触,印象渐渐加深。在今年春天有幸观看了张先生的书展,饱了眼福。在开幕式上,到场的有八个将军,几十个大校及诸多河北省的书法名家、画家以及参观群众五百余人,真是盛况空前,参观者络绎不绝。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范硕先生做了讲话,对于张先生的书法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一进大厅是张先生的丈二大字“龙”,气势恢宏,浑厚、朴拙,用笔洒脱,有吞云吐雾之势,方、圆兼用,八面出锋,使你不得不驻足观望,不得不赞叹叫绝。 他写的篆书条幅,端庄、凝练,古朴而不呆板,如“新周唯二相,左武有十人”,非常苍劲,字体是大篆,用笔枯涩变化又有飞白,给你一种越看越愿看,越看越有味的感觉。 在字形上,从丈二大字到蝇头小楷,无不涉猎;从碑到帖,应有尽有。纵观众家之书,有的擅长大字,有的精于小楷,而张先生兼之。 在书体上,有的擅长行草,有的擅长楷隶,有的精于篆书,而先生皆精,真、草、隶、篆、行都造诣很深。 “梅骨正气”正象古人云“字如其人”,如果没有军人的铮铮铁骨,没有浩然正气,哪能有这样掷地有声,力透纸背的大字,如枯藤绕树,似山峰突兀,威武傲骨正气跃然纸上,激励你匡正祛邪,积极向上。 “厚德载物”大气磅礴,隶书为主融入篆意,使其更加厚朴,更加宽大,但毕竟是隶书,增加了灵动,厚朴与灵动的统一,给人一种宽厚能容的大气感觉,一种美的享受。 张先生临摹的“兰亭”更是惟妙惟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简直达到乱真的地步。 作品令你眼花缭乱,各种字体无不精到,大字、小字无不美哉,使人注目浏览,乐而忘返,简直是一顿丰盛的午餐。 先生出生在山东,具有山东人的朴实;学习生活在东北,凝聚了东北人的豪气;工作在河北,有燕赵的慷慨,地灵造就了人杰,人杰地更灵。历代书法名家哪一个不是浩然正气?王羲之当过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一身豪爽正气,擅交朋友,才有了兰亭聚会。颜真卿、鲁国公、讨安盟主,大义凛然,跟狂草大师张旭学习书法,创了气势浑厚的“颜体”;“心正笔则正”的柳公权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了“柳体”;岳飞的《满江红》更是放荡不羁,挥洒自如,气贯长虹;明末清初的傅山更是注重人品,提出了“四宁”“四勿”;刚刚谢世的启功,人品与字达到完美的统一。如果一个人人品不端也可能写出秀丽的字,但绝不可能写出大气刚正、质美的字,而张先生品质的内涵及书法线条形成了完美的统一,这就是先生所提倡的“德”,先生认为“以德为本,人无德则品不高”,“德”是做人的标准,没有“德”那什么都不要谈,哪里还有什么艺术? 启功先生说:“搏(博)导,搏(博)导,一搏就倒”“我不会写字”,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操感动着人们,张先生也有这样的品质。先生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但从不以导师自居,也不象一些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先生对求字者,有求必应,尤其是慈善机构、单位,旅游地的寺庙、道观,题字很多,对支持贫困少年失学的“春蕾”行动给以帮助,捐献爱心,但先生从不宣扬。他认为资助社会,扶贫济困是中国人的传统,是义务和责任,不必张扬,这种高尚的精神内涵滋养了他的书法艺术。 张先生很注重“识”,“识”是见识,学识,文化积淀。这从先生的书法可以看出来。从甲骨到现今书法他都有研究,大篆婉通,隶书精密,行书飘逸,草书舒展,楷书严谨,一丝不苟。先生学识渊博,将碑与帖的优点学习与继承,尤其把临“兰亭”作为必修课,学习行草书必须从篆隶入手,先生就是沿袭了一条这样的道路。几十年的拼搏与积累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先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学传统、学创新、学古人、学今人,在家父的启蒙教育下奠定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又在天津茂林书法学院、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河南书法研修生院进修,受书法名家启功、欧阳中石、王遐举、李铎、张海、冯志福先生指教,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这就是先生学者风度的见地及形成,没有文学“识”的修养,充其量只是个写字匠,书法达不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识”的积淀,才能写出跳动着的、富有生命力的美的艺术作品。 先生注重“德、识、技”的第三方面是技能。技能是苦练出来的。如果只会说充其量算个理论家,还谈不上书法家。在“德识”的基础上通过线条表现出来,线条本身就有用笔的变化,黑白布局,章法落款,落笔、行笔、收笔、捻转、提按、顿挫、逆折等等,一处不到则露破绽,驾驭毛笔的能力非一日之功,是长时间磨练而成的。先生一个精辟的观点是按笔易,提笔难,这是我们爱好书法的常见弊病啊,把写字变成了抹字,毛笔在呻吟啊,减少了毛笔的寿命。 书法第一讲流派,第二讲意、气、韵、味。先生的行书,二王及米南宫的韵味十足,又有自己的风格。楷书魏颜兼之,雄浑而具清秀,透着军旅书法家的气质,这可能与先生的职业有关吧。有学者的风度,宽而不狂,新而不怪,学古而不泥,这与先生教学的严谨态度是分不开的。在继承传统和创新上先生有个人的看法,继承和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继承,是无根的创新,是无根之木,是无水之源,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绝对不可抛弃的,谁超过二王?谁超过“颜、柳、欧、赵”?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有创意、有发展,否则是纸上谈兵,是信手涂鸦。 先生讲因物、因字、因时而生情,因情而附形,因此有各种书体出现,正象歌曲一样,进行曲需要雄壮,抒情歌曲需要婉转动听等等,这在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铁甲雄风”就用浑厚的书风;“宝墨旧亭藏北海,诗碑新轴访西涯”就用文雅庄重、秀美的书体;“丰年飞瑞雪,盛世庆新春”就用活泼向上、秀丽飘逸的风格;“文德”就用疏朗的风格等等,这就是以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天成,把你带到一个艺术境界。 先生注重书法的气。我们通常讲书法的“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气连等,只是讲形势的连贯,布局的衔接。但先生的气除上述外,还包括人品气质和内涵,对书法感悟的悟性,及精神振奋的灵感,听起来虚无,实际上存在,正象佛家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一样,中医的“经络”,西医认为是不存在的、虚无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这种气达到,就可以写出精品,否则不然。这种气只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很好的悟性,及对事物的灵感才会产生共鸣,通过笔法技能的表现,才能达到完美。 先生也有七情六欲。书法艺术自然流露出来先生的情感,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气韵贯通,俯仰变化,静中求动,错落起伏,浓淡枯涩自然天成,没有做作。使人看后痛快淋漓,细细品来,余味无穷。 “新石家庄”清新秀丽而骨力内含,“佛”“禅”大胆变化,给你留下一个禅悟的空间,使之得到启迪,得到顿悟,有超凡脱俗的感觉。中国几千年不单单是儒道文化,也有禅文化,这就是张先生儒道佛文化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艺术的海洋浩瀚无边。人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跨过一座座山峰。张先生也有自己的追求,努力使自己形成多种风格书体的书法家,正象川剧的变脸一样,不能老是一个面孔,这是很难做到的,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相信先生经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做到。我衷心地祝愿先生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发扬光大,我坚信先生会摘取书法艺术高境界的明珠。 张先生砚海泛舟四十多个春秋,孜孜以求,因此多部大典都有先生的简介,先生的墨宝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笔走龙蛇八万里,东南亚及欧美都有收藏。先生的书法作品远播海外,但先生非常谦虚,从不自吹自擂。对年长的书法家尊为师长,对年龄相当者也很尊重,对求教者更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朋友相待,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生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影响着周围人,感染着他的学生,把爱奉献给社会。明天的张济海先生会更成功,他的书法艺术会更辉煌。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