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捂住“量”的盒子
何必捂住“量”的盒子
何必捂住“量”的盒子
在邮市,发行量是敏感话题,已经说了多少年,现在依然不倦。传统方法分析邮票价值,一是题材,二是设计,三就是发行量。发行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邮票收藏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管理层把“量”的盒子紧紧捂在怀中,生怕提前掀开后,会飞出不可知因素,从而无法掌控新邮疲软下滑的趋势。
现在的发行量不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它分为邮票印量和存世量两个部分。发行方公布的,严格地说,是邮票的存世量。为什么发行量公布日期一拖再拖,姗姗来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进行繁杂的销毁程序。如第二季度8套邮票各地未销售完部分,直到4月18日,才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集中至北京邮票印制局。经过提票、核对、开包、整理、裁切、碎纸清理和装包等程序,长达3天的销毁工作正式进行。又过20余天,2006第二季度邮票发行量终于披露于天下。从公布的数字看,并没有超出大家想像,其中高一点的“航天50年”,没有突破千万,低一点的“早期领导人②”,只略低于700万。总体看,与前一季度公布的数字基本持平。第二季度邮票发行量公布后,市场反应平淡,邮人反应平淡,既没有出现管理层期望的“喜”,也没有出现管理层担心的“忧”。
不否认管理层推迟公布发行量的用心是良苦的,方法是科学的,过程是严肃的,操作是规范的,但越是如此,就越引起集邮者的反感,至少市场不对此举投赞成票。如果把发行量喻作“潘多拉宝盒”,那么它在关掉痛苦、瘟疫、罪恶的同时,也关住了财富、爱情、幸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掉了希望。
不管舆论如何宣传集邮是文化活动,作为独立的经济人,集邮者与发行方关系,仍是典型的买卖关系,也就是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既然是消费者,那么他就拥有一条最基本的权利——知情权。这个知情权,自然包括在第一时间了解邮票发行量信息。邮人介入纪特邮票,可能是收藏,也可能是投资,无论收藏还是投资,发行量都是介入时需要参考的重要数据。管理层如果真的是从消费者利益考虑,从激活邮票市场角度考虑,那么不妨实行“二次公布”的做法,第一次公布邮票印量,第二次公布邮票全有毁量,两者相减,邮票存世多少,其未来价值取向如何,介入者完全可以依此自己判断。
关于邮票发行量公布的时间,历史曾有多次反复。有与邮票发行同期亮相的,也有年底时一起公布的,像现在这样分期分批推迟公布的做法,为数不多。推行此方法之前,管理层也做过多方调查,严格地说,是三思而后行的“果”。既然顽固地这样去做,肯定有他们的想法,也有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但,如果此举是为了激活市场繁荣市场,那它多少带有博彩意味,也有诱导市场进行炒作的嫌疑;如果借此提高国家名片形象,那这种做法又实在太低劣了些。无论哪个方面,大效果都是负面的。
从历史看,邮票发行量公布日期和推迟不推迟,与邮市好坏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2007年市场稳健向好,可以坦然地说,与推迟邮票发行量公布时间毫不相干。2006年上半年的邮票,没有因邮票发行量公布而大幅跳水,2006年下半年的邮票,也没有因邮票发行量还是未知数而大幅走高。既然如此,管理层怀中的“潘多拉宝盒”,捂有何用?
纪特邮票发行是常规集邮业务,邮票要发行,发行量要公布,这是国际惯例。既然邮票下达了印刷计划,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故弄玄虚。如果有这个时间,这个精力,倒不如组织专门人员,一是认真考察集邮市场,然后安排适量的印刷数字;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活新邮销售工作。无私无惧,无惧无畏。只要把集邮宣传这一块做好了,还怕集邮市场不够大?还怕纪特邮票销售不出去?由此,又何必捂住这只“量”的盒子!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