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间纪痕

寸间纪痕

寸间纪痕

时间:2007-05-23 17:19:00 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 >寸间纪痕

如今收藏各类票证的爱好者大有人在,笔者痴迷于方寸火柴票收藏并乐此不疲。小小一盒火柴,看看微不足道,但它与百姓生活密切相联,一根火柴曾牵动千家万户。各个时期留下来的火柴票,记录着商品匮乏、物资短缺年代的痕迹,让人们回想起凭票买火柴的那些日子。 建国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火柴供应几度风雨几经曲折。当时火柴是人们惟一的取火工具,烧灶、抽烟都离不开火柴,火柴市场稍有风吹草动,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政府为稳定市场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三次实行凭票供应火柴。 “三年困难时期”的火柴票。1958年,在大跃进口号下,各行各业大炼钢铁,许多火柴厂停产。紧接着木材、氯酸钾等火柴原材料分配不足,导致减产,市场脱销,群众怨声载道。各地开始发行火柴票,实行限量供应(图下)。 “文革”时期的火柴票。1966年起,造反派夺权,领导干部被打倒,工厂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火柴产量大幅度下降,各地均出现火柴脱销和群众抢购的现象,不得已只好再凭票供应。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火柴票的“文革”痕迹十分明显,印上了“要斗私批修”等语录。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造反派“打砸抢”十分内行,文化素质实在太差,如襄樊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印制的火柴票,竟将六月份写成“六月分”(图中)。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火柴票。长期以来,作为“特殊小商品”的火柴,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火柴原材料逐年上涨,但价格铁定为2分一盒。有关部门还将火柴价格列为物价指数的一个重要权数,是物价稳定的象征。哪怕火柴厂亏损,各级政府会实行财政补贴。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火柴调价势在必行。1982年起,广东火柴每盒从2分提为3分,上海提为4分。以后,火柴价格再度调整,浙江等省提到8分,个体经营者高达1角以上。1988年,由于火柴几度调价,牵动了市民的神经,刺激了人们对价格上涨的预期心理。于是,疯狂抢购火柴的风潮席卷全国市场,上海一个家庭妇女一下子买了1000多盒火柴放在阁楼上。按常规这些火柴足够一个家庭用上10年,这样更造成库存紧张,市场混乱。针对这种畸形消费现象,上海立即印制火柴票供应火柴。之后,火柴票一直用到1992年才真正结束(图3)。 小小火柴,涉及千家万户。如今,回想那凭票买火柴的日子,真如东方夜谭,但这就是历史,是火柴曾经“辉煌”的历史。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