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
平乐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
平乐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
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全村有6200人,专业牡丹画家120人,牡丹画爱好者300余人,被誉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
郭泰安是该村的“牡丹王子”,也是第一个画牡丹画走向市场的人,现为平乐牡丹书画院名誉院长。1983年4月,洛阳市首届牡丹花会开幕,从小喜爱书画的郭泰安徜徉在牡丹花丛中,雍荣华贵的牡丹花激起了他久远的爱好,时年他44岁,在平乐小学当教师,受郭祝山先生的影响,开始探索画牡丹画开辟市场之路。郭泰安的牡丹画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大客户和经销商的欢迎,登门求购者纷至沓来,他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以及新家坡、日本等地,经济收入逐年提高,成为靠书画作品致富的专业户。
郭泰安的牡丹画在平乐村打响了第一炮,村里一大批喜爱书画的朋友纷纷登门请教,相互传递信息。村民们放下锄头,拿起笔杆画起画来,短短几年间便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牡丹画画家,有的年逾花甲,有的是弱冠少年,有的业余绘画,有的已成为“书画专业户”。
郭西凡今年62岁,曾经是平乐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的书画功底十分了得,书法真草隶篆皆能,山水、花鸟、人物俱佳,精于牡丹神韵,主张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郭西凡说,家里人都说他笨,村里那么多画牡丹的,都多多少少挣了钱,唯有他,至今也没见到挣几个钱。但郭西凡并不介意,他不满意的书画作品宁可撕掉也不轻易示人。他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大展并获奖,现为平乐牡丹书画院院长。
郭肖伟今年56岁,原来在县剧团工作,现为平乐牡丹书画院副院长。他的商业意识也许在这几位农民书画家中是最强的。他介绍说,他早年就将大量的牡丹画“贩运”到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也去过新疆、甘肃等地,当时价钱不错,赚了一些钱,但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收集大量的画,用秤称了去卖。现在,郭肖伟在洛阳市老城区开有店铺,集创作、卖画、教学于一体,生意还算不错。
郭泰森今年48岁,其作品在洛阳已小有名气,是中国画花鸟学会会员,现为平乐书画院副院长。他的牡丹画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很受市场欢迎。郭泰森1992年任村办帆布厂车间主任后,“以画为媒,广交朋友”,赠送出去180多幅牡丹画,对厂里的业务起到了促进作用,许多人慕名到平乐村来做生意。现在,郭泰森的牡丹画也是“有价”的了,“免费赠送”难得一遇。
平乐村书画大军中年龄最大的七八十岁,最小的年仅十来岁。这些农民画家们年收入一般在2万~3万元,收入高的达一二十万元。他们现在也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有来自黑龙江、陕西、山西、湖北等地的大学生,也有下岗职工。
农民画牡丹,花开别样红。这些年,平乐村靠牡丹画不仅绘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而且还绘出了一条致富路。现在,平乐村已经形成书画、装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有专业画家30多名,绘画爱好者200多人,每年可创作牡丹画8万多幅,年创收500多万元。这些农民所作的书画作品大多流往当地和鲁、陕、晋等地的旅游精品商店等,有些还漂洋过海,被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爱好者收藏。
采访中,该镇党委书记栾宏伟说: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发展前景广阔,一方面是受洛阳市政府打造洛阳牡丹大品牌的大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平乐村牡丹绘画队伍逐年壮大,一批年轻人也开始走上书画创作之路,为平乐村农民牡丹画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现在,镇党委、镇政府正在积极引导平乐村牡丹画形成组织、形成产业,使“牡丹画创作第一村”叫响全国。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