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铺街 字里画境

乱石铺街 字里画境

乱石铺街 字里画境

时间:2007-05-19 08:52:00 来源:中国商报

收藏 >乱石铺街 字里画境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的书画家,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的书法艺术以古雅别致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史上的先河。他的书风对清代后来的书法艺术变革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书坛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郑板桥(1693年至1765 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30岁起在扬州以卖书画为生。清乾隆元年中进士,50岁后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12年七品知县,颇有政绩,后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贪官而被罢职,又回扬州鬻画,其书画名重一时。他著有《板桥集》。《清史稿》有其传。 郑板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怪,“怪”在他的“六分半书”书体。他的书法,以画法入笔,将楷、行、篆、隶诸书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自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其书体纵横错落,瘦硬奇峭,飘洒有致,不落窠臼,形象鲜明,自称体貌。 他的“六分半书”书体意为其书不是“八分”,还有一分半为篆、为行楷、为画意,他在书法方面的努力和探索确实是出类拔萃的。清朝人对他书法的评价也很高,清府所编《国朝诗钞小传》中云:“(郑)燮雅善书法,真、行俱带篆籀意,如雪柏风松,挺然而秀出于风尘之表,诗内所云,时作字古与媚偕者是已。”曾有清代著名书画家说:“板桥始学鹤铭山谷,后以分书入行楷,纵横驰骤,别成一格,与金冬心(农)异曲同工,在帖学盛行时代,能独辟蹊径,可谓豪杰之士矣。”清代著名书法家康有为在所著《广艺舟双楫》中云:“乾隆之世,己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之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郑板桥所书行书《七言诗》轴,纸本,纵162厘米,横84厘米,为郑板桥行书代表作之一。据笔者考证,这一行书作品为郑板桥63岁(清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时所书,距今已有252年的历史。 这幅行书《七言诗》轴是郑板桥63岁时去任3年后,所作的两首七言绝句诗,其一曰:“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初起易凋残。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其二曰:“远公沽酒醉陶潜(宋代大诗人陶渊明),佛印烧猪待子瞻(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郑板桥对于政治和文艺都有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离任南归以后,宦海沧桑,早已看透,眼前的烟花扬州,也只能貌合神离,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迫使他以“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迎人处世。他对事物的看法,时常以喜笑怒骂的形式在诗中强烈地发泄出来。这些出于内心真情的高见和作品,奠定了他在历史的不容诋毁的地位。 该行书作品,不论从什么角度分析,都是郑氏书风的代表。板桥书法,在章法上人称“乱石铺街”,所谓“乱石”是指正斜疏密,大小错落,所渭“铺街”,是指乱中有序,行气贯畅,该作品章法正是如此。这幅作品在点画上极有力度,字的造型力求稚拙,画境甚浓,用墨讲究浓淡干湿,行笔轻重疾徐,匠心独运,全幅以实取胜,显得神完气足,无疑为板桥翰墨中之精品,字面左方署有“乾隆乙亥冬,板桥居士郑燮。”款识。作品为国家二级文物,现存济南市博物馆。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