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全国通用粮票
早期全国通用粮票
早期全国通用粮票
这张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正面及背面均呈橘黄色,宽幅为6.5厘米×4.1厘米,正面为橘黄色长方形花纹框,框内上缘横印“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二排字样,四拐角斜印“肆两”二字,下缘横印“1955”阿拉伯数字,中间菱形花纹框内横印“肆市两”三字,两侧各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小型正方形红色印章。
此票背面为橘黄色长方形花纹框,框内印有“粮票说明:本票是每市斤十六两制,折合十进位市秤为十市两,每半斤折为五市两,每四市两折为二两半”等字样,证明这张粮票是新中国首次按旧制十六进制而发行的一种全国通用粮票。
粮票是一种购粮凭证,其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清顺治年间(1656年)曾发行“粮串”,民国时期,国民党征购粮食也发行过“粮食军券”,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也发行过“股东饭票”。虽与后来发行的各种粮票在性质和作用上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粮票是由此演绎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是西南解放区1950年1月发行的地方粮票。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