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幸存说汉罐
劫后幸存说汉罐
劫后幸存说汉罐
时间:2007-05-15 09:01:00 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
>劫后幸存说汉罐
 |
对于汉代的艺术品,我一直十分崇尚。如汉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以那么简约洗练的线条,生动地传导了一种威武浩然之气。还有粗犷简朴的说书俑、瑰美古雅的画像石等,都体现了那种豪放浑朴、大气雄健的汉家风范。而汉代的制陶工艺也十分发达,特别是汉陶罐更是技艺高超、品种丰富,其器形丰满、纹饰质朴、色彩明快,特别是壶身中施以绿釉色,与整体上的红色陶泥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色釉陶器的艺术特征。
笔者家藏一只东汉两耳罐,器形完好无损,品相端庄良好。其罐高45cm、宽34cm、口径14cm。造型圆浑饱满,气韵高逸郁勃,极具汉风神采。其肩颈部以流畅的波纹、回纹装饰,富有审美效果。上半部施以绿釉面,虽历经二千多年,但依然坚硬细腻,并折射出莹莹的绿意,和下半部的紫酱红相映成趣。其罐上两耳是用两个变形的羊首代之,羊角弯曲坚劲,羊眼圆睁突出,带有图腾意味,体现了独特的工艺性。整个罐身从上至中部,还塑有三道双圈饰线,更使器形显得通体和谐而丰丽,线条流畅而婉约。我有一位好友系当代陶艺家,他见了这几根线条后,十分惊叹其高超的拉坯技艺。他反复揣摩后,颇为感慨地讲:“别看这两根线条就那么简单,但拉得如此挺括匀称、劲挺刚健,真是出神入化,现代人已达不到这种工艺水平。”
此罐在“文革”中曾险遭厄运,那时凡是古旧之物都被列为封建复辟之物而加以砸毁焚烧。此只汉陶罐以前一直放在客堂的长条案搁几上,据民间传说古汉陶罐可以辟邪去灾。因此,逢年过节,父亲总要在汉陶罐中插几枝花,还自作诗曰:“汉家陶罐作花瓶,祈福康寿保太平。”“文革”初始,山雨欲来,父亲担心汉陶罐处境不妙,胆小的母亲说:“还是把它砸碎扔掉吧,省得招来麻烦。现在连性命都难保,哪顾得上这些老旧之物。”父亲却不同意:“这是祖传之物,砸碎了多可惜,我们想想办法吧。”
第二天,我就发现放在搁几上的汉陶罐不见了。后来才在院子的墙角里发现它和旧杂物放在一起,上面还抹上了泥巴,汉陶罐内还腌着发黄的咸菜。果然在后来的抄家中,当一个“红卫兵”指着这只肮脏不堪的汉代罐问:“这是什么东西?”父亲镇静地答道:“是咸菜罐。”那个红卫兵还挺认真地蹲下身,用手拍拍罐身,并将鼻子凑到罐口上闻闻,忙捂着离开,这只汉陶罐总算躲过了一劫。但从此落寞地缩在阴暗角落,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当这只汉陶罐和我们的民族一起走过那场劫难后,父亲已归道山。而我们家也因市政动迁而搬入了新居。而今这只汉陶罐就放在我的书房内,和我朝夕相处。每到逢年过节,我还会在罐中插上几枝鲜花,在那馥郁的清香中,我耳边似乎又响起父亲当年的话语,心中充满了感恩。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父亲冒着危险保护了这只汉陶罐,让我们如今能这样零距离地欣赏到汉家神韵,领略到那悠长的文脉。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