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名作:热收藏 冷思考

世界艺术名作:热收藏 冷思考

世界艺术名作:热收藏 冷思考

时间:2007-05-14 08:59:00 来源:人民日报

收藏 >世界艺术名作:热收藏 冷思考

《思想者》
  ●十几年前,同样的作品,到岸价格只有现在的1/3,却无人问津 ●如今,一些内地收藏家开始前往伦敦、纽约等地,购买艺术品 5月6日,2007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在北京国贸展厅闭幕。来自20个国家及地区的118家画廊展出了5000余件艺术作品,展品总价值高达10—15亿人民币,毕加索、安迪·沃霍、莫迪里阿尼等西方大师和赵无极等华裔艺术家的作品,摆在了中国观众和收藏家的面前。  其实,对 我国收藏家来说,类似展览已经算不上新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爆,一些国外艺术品开始悄然落户中国。有专家将其称为,“中国人继盛唐之后,再一次拥有了大量收藏国外艺术品的可能”。
 “西方艺术大师精品展”参展作品——玛丽·卡萨特画作《母亲怀中的裸婴》 悄然起步 国外艺术名作接二连三落户中国 在北京举行的“进入中国——西方艺术大师精品展”上,毕加索、米罗、雷诺阿、夏加尔等13位大师的19幅作品被留下,总成交额近400万美元,买家几乎都是国内企业…… 2005年12月,这样一条新闻吸引了很多关注艺术品市场的人士。这场国内首次专门针对西方艺术品的展销,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出于收藏或投资目的购买国外艺术品的中国收藏家已然出现。 2000年,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同模具作品)以100万美元的价格被浦东一公司购藏。此后的几年间,法国当代雕塑家恺撒的作品《大拇指》(同模具作品)、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印地安纳的雕塑《LOVE》等国外名家力作陆续落户上海。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同样的雕塑到中国口岸的运输价格只有现在的1/3,却无人问津。 国外艺术名作接二连三地落户中国,进一步激发了国外画廊、艺术品交易商对我国艺术市场的浓厚兴趣。一些外资画廊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境外拍卖公司和美术机构开始在中国举行预展,跨境交易日渐活跃。
威廉·布格罗画作《金发女郎侧影》 专家提醒 警惕企业艺术投资中的“日本教训” 面对国外艺术品的进入,专家们的观点不一而足。 美术史论家邵大箴认为,外国艺术品进入我国市场适逢其时。他指出,西方艺术品的进入,一方面能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西方艺术品市场规范的操作方式、制度会对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规范起到促进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建群认为,西方艺术品的引进能开阔国民眼界。同时,美育工作的推进对艺术市场也有很大的帮助,两者互相推进。 不过,也有人认为,国内收藏艺术品的资金总量毕竟有限,与其用来购买昂贵的西方艺术品,还不如将其投入到收藏我国艺术品上,反倒更能有效地提升我国艺术品以及艺术品市场的地位。 还有人从投资的角度说,收藏各国艺术品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不管专家们怎么评论,中国已经步入地区性和全球性艺术资源的开发和交易中,内地收藏家开始前往伦敦、纽约购买艺术品,这一现象已经是国际收藏界瞩目的新焦点。甚至有人推断,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不久的将来,中国收藏家会同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收藏家一样,把目光投向世界级的艺术瑰宝。 对此,有专家也有担忧,提醒我国的收藏家应以史为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富豪大量涌现,他们在欧美拍卖行一掷千金,仅1990年一年,日本人花在收购世界名画上的资金就高达33亿美元。此种现象被业内人士总结为“企业艺术投资中的日本模式”。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富商和大企业纷纷以买价的2/3、甚至1/2抛出所购艺术品。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泡沫经济时期日本人收购的世界名画,其中大部分又重新回到了西方人的手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葛鹏仁认为,我国国民,包括企业家、收藏家在内,在美术知识上普遍欠缺,对于西方艺术品以及市场相关知识的储备普遍不足,这些障碍,可能会为拍卖市场带来一种非理智的结果。 画家吴冠中认为:“对于国外艺术品的购买,首先要看作品是否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如果是一般的艺术品,就不如购买国内好的、独创性的作品,不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捡破烂!”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