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岭南画派
略谈岭南画派
略谈岭南画派
时间:2007-05-12 09:27:00 来源:
名家
>略谈岭南画派
 |
广东国画家有显著成一派的,当以居廉为始,五六十岁以上的广东国画家,都知道当时有一个居派。广东不少名家,为什么说以居廉为始呢?因为一个画派之长成,必要有一群画家直接或间接从师一个名家,而又各有所成就。或在同一主张,在共同倾向下,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为观众和专家所认识,然后可称之为派(这里不是说西洋画派)。黎二樵、苏六朋、苏仁山,是广东名家,但未有一群人学习他们的画风,所以未能成派。因此,我认为成一派的固好,未能成派的未必不好,反之,成派的也未必一定好。而且一个画派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某一派的画家逐渐逝世了,或在一个时期,画风变了,一代又一代,必演变另一种画风,而原来的画派的作品,则必成为历史的陈迹。
岭南派的称号,可能有些人还未了解它的来历,所以有介绍之必要。近十年来广东有一群国画家,每次出品於全国美展的作品,或在京沪举行个展,在技法方面,都是于华中华北的画不同,北方画家称它为岭南派。而且认为它是从高剑父高奇峰的画法而来的。因此岭南派的称号,我们就接受下来了。正如印象派、野兽派,不是画家们自己命名的,而是别人给他们的称号的。
今日岭南派不能离开高剑父而不谈,高剑父老师从事艺术革命运动的历史,说来话长,因为篇幅关系,只好略述其轮廓吧了。他在广州大倡艺术革命运动,应从一九二一年算起较为适合。那一年他主持广东全省美展,当时广州的国画家,几乎都是保守的。又因展览事纠纷在先,再因他倡言革新,鸿沟更深,新旧之争,就从此明显地开始了。剑父老师对於国画革新的主张是:在传统基础上吸收外国之所长,反对墨守成法,主张写生,写现代事物,艺术应到民间去。晚年又倡新宋院画,新文人画。中间有一段事情,是值得追述的,一九二六年,我奉命执笔写了一篇“新国画与旧国画”,内容自然引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大家。潘达微等先生看了,为文驳论,说他们是抄袭日本画的,双方打了半年笔墨官司。为什么要追述这一段历史呢?因为这是岭南派初期论争的事实。又因当年高剑父所命名的画派,初言折衷派,中间又说新派画,最后又说新国画,或说春睡画院派,并没有说岭南派。可见他经过这一场论战之后,又因历史的局限性,意志不够坚决,旗帜亦不够鲜明。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中,以剑父老师提倡艺术革新为最力。培养人才最多,因为奇峰早死,树人只抱“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思想。当年被人诋毁的也以剑父老师为最多。在政治腐败、文化落后的旧社会里,只知谩骂,缺少批评研究气氛。剑父老师曾对我说“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言下悲愤填膺。但是,可以肯定说,他的成就,是在争论中长成的。一九四九年秋,他离开广州居澳门,继又想返回祖国的怀抱,因病未果。一九五一年夏,遗恨以终。几十年间,从之者甚众,而先后去世者亦不少,我写到这里,不无“山阳残笛不堪闻”之感!
六七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决意发扬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的绘画传统,组织了多次关於他三人的作品座谈会,并将他们的一部分遗作展览,又举行岭南派画展。这次在港展出的作品,作者多是出自高剑父高奇峰之门,也有再传子弟,也有“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其人耳”之徒,队伍日益壮大。展出的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强调地方色彩,在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批判吸收各国的优良传统。总的来说,比十年前提高了多步。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