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剪纸——刻刀下的精彩
四川剪纸——刻刀下的精彩
四川剪纸——刻刀下的精彩
“2007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博览会”评奖结果4月7日在扬州揭晓,我省报送5件作品参评,其中绵阳黄英的十米剪纸长卷《蚕丝祖母———嫘祖》摘得铜奖,四川荣获“优秀组织奖”。
载誉归来的黄英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千万莫小看了这两个奖,这次好多省份都刷了“白板”,这说明我们四川剪纸有实力。
苦钻研16年的“剪花娘子”
本次博览会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余件剪纸作品参展。黄英的《蚕丝祖母———嫘祖》,长10米、高5.7米,是本次最大最长的作品,全面展现了中华祖母嫘祖的丰功伟绩和远古风情。这幅作品还在2004年春举办的“第二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夺得金奖,在2005年的“国际剪纸艺术展”中获得银奖。
有着16年剪纸历史的黄英,是川内闻名的“剪花娘子”。出身教师的她,为了学习民俗文化,专门拜师绵阳安县民俗专家高一旭,也曾师从于民间工艺大师徐阳,通过多年钻研,她的剪纸风格已自成一家。不但作品多次获全国、省级奖,她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域风格流派。黄英所在的川西北一带的剪纸,兼具“南派”的纤巧秀逸和“北派”的浑厚苍劲。具有自己独有的刀味纸感。但是,“川西北一带的剪纸模仿痕迹多,总体上没有自己的特色。”黄英认为。
所幸的是,近几年川西北一带的剪纸艺术家们纷纷认识到不足,不约而同地走起地方特色文化路线。此次选送的5件参赛作品均是传统文化题材,在总体上“推广”了四川,受到业内好评。
走市场用脑子指挥刀子长期以来,剪纸艺术仅被用于祭祀或装饰,如今,剪纸艺术有了新的拓展,广泛应用于产品包装设计、服装设计、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等方面。
黄英认为,走市场是剪纸发扬光大的关键,“民间工艺必须融入社会,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门艺术的价值,它才有生命力。无用的东西早晚会淘汰。”
前年,黄英精心挑选了56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绵阳风情的剪纸作品,其中包括《盐亭嫘祖》、《川北婚俗》、《李白文化》等,制作了一套精美的剪纸扑克牌,目前正向全国发行。
此前,绵阳平武的谢成飞也创作出版了一套剪纸艺术明信片。这套明信片共有4枚,均取材于大熊猫,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谢成飞还在平武县城开了一家专门经营剪纸作品的小店。他说,赚不赚钱不要紧,主要是以艺术养艺术。如今,这家剪纸作品专卖店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品牌。
为使更多人热爱并学习剪纸艺术,黄英从2005年起,在绵阳涪城区建起了磨家、塘汛和石洞三个“绵阳民间剪纸艺术示范点”,让上千名农村妇女在劳作闲暇之时,拿起剪刀学剪纸。如今,绵阳涪城区的剪纸艺术已被四川省文化厅列为保护性民间文化项目。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省民协即将着手准备搞川西北剪纸集成,“有了这个,四川的剪纸艺术就不愁断根了。”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