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艺术家联名呼吁:书画市场也要打假

河北省文化艺术家联名呼吁:书画市场也要打假

河北省文化艺术家联名呼吁:书画市场也要打假

时间:2007-04-20 09:00:00 来源:河北日报

名家 >河北省文化艺术家联名呼吁:书画市场也要打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我省书协副主席、艺术发展委员会主任陈茂才联名李丽、齐大征、宋聚丰等28位委员,向大会提交提案:书画也要打假!为什么提案倡议者要如此坚决地反对书画造假行为呢? 当前艺术品投资已被公认为是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从书画市场异常火爆的场面便可窥见一斑。但越炒越热的市场需求也为造假行为提供了市场基础,当前供不应求的书画市场中充斥着鱼目混珠、以伪充真的现象和陷阱。著名画家、国画大师李苦禅之子李燕说,市场上流通的其父的作品80%是赝品;画家何海霞也心痛地慨叹:“我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了200多幅画作,其中老一辈画坛巨匠的画应有尽有,可惜的是,没有一张是真迹!”目前,假书画的泛滥之势已经非常严重,在省会,连一些很有声望的书画店也出现了假冒伪劣的作品。 陈茂才也深受其害。在一家拍卖公司的网站上,赫然放着署名为陈茂才的两幅书法作品,陈茂才说:“这哪里是我的作品,纯粹是‘欺世盗名’。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点点成就,人家却毫不费力地模仿我们的作品,署上我们的名字,去卖大价钱,欺骗消费者,也破坏了我们的名誉。” 假书画的确令不法造假者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但带给更多人的却是烦恼和伤害。对于收藏者而言,他们本身十分热衷于收集名人书画作品,并为此付出了很多财力和精力,但当其收藏品被鉴定为赝品时,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对于书画家而言,伪造的作品流于市场,不但损害了原创者的利益,也侵害了著作人的版权。著名书法家李铎说,被别人假冒的情况很多,一些书法作品明明不是自己写的,拍卖行硬是拿去拍卖;著名画家吴冠中用“哀莫大于心死”的无奈之词表达自己的愤怒。 造假行为不利于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也给我国的对外交流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鉴于国内书画赝品泛滥的严重现状,国外一些著名的拍卖行已经宣布停止拍卖中国书画作品,这一近乎封杀式的举动,使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口号几乎成为一句空话。 陈茂才先生认为,假冒伪劣书画作品的泛滥与一些不正之风不无关系。随着我们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行贿送钱的形式已流于庸俗,有些人便改换手法,改送高价、显高雅的书画艺术品,这就为假书画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市场失范,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打击乏力,也使得造假者有恃无恐。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他们铤而走险,令书画造假大行其道,出现了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的队伍,并渐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陈履生说:“以前造假的手段跟现在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举个例子,现在仿傅抱石先生的作品,分工是很细的。比如说你精于他的山水,那山水你来仿,如果你的书法不行,有人专门临摹傅先生的书法,仿好了作品后再有人来落款。长此以往,形成规模化。” 打假维权,才能繁荣创作。政府重视、执法到位、媒体配合、社会参与,一个都不能少。陈茂才等人在政协提案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净化市场,维护收藏者和原创者的权益,给真画开绿灯,存疑者开黄灯,假画亮红灯,有效遏制践踏知识产权的行为,严厉惩处制假售假者;增强法律保障,加大著作权法等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培养一支鉴定队伍,提高人们的鉴别能力;同时,消费者、著作人自己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将侵害自身财产和版权的行为诉诸法律,及时索赔或者举报。 艺术不容亵渎,权利必须维护,这样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