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有位老人以书法会友
通惠有位老人以书法会友
通惠有位老人以书法会友
在稠城街道通惠社区,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写心斋”,“写心斋”的主人就是年逾古稀的金承月老人。在两米见宽三米见长的书房里,笔者见到,金老身着黑色西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书房内墨香氤氲,十三支粗细不一的毛笔悬挂在书桌前的墙壁上,桌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金老一生曾任通讯员、审判员、书记员等职,退休后又被聘为高级教师,教授法律、书法、哲学。金老虽然职务更替不断,但不变的是对书法的钟爱。
金承月6岁即开始学习书法,至今仍对第一次公开练书法记忆犹新。金承月的隔壁邻居四弟爷爷在村里是难得的读书人,金承月小时候就跟他练毛笔字。农村有传统,春节或婚丧嫁娶都要有对子,这担子自然就落到四弟爷爷的身上。11岁那年春节,四弟爷爷兴致突发,让金承月写了一副对联。第二天挂到门上,乡里乡亲都说“咦,怎么不像四弟的字了呢?”当大家听说是金承月所作,都说“好,才11岁就有这样的功力,不错不错。”之后,四弟爷爷参军,写春联的任务就由金承月来继承。金承月戏言“那时候家里穷,买纸是一大笔开销。那时候帮大伙写春联,倒像是他们买纸给我练字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看到报纸上有书法作品发表,金承月也想知道自己的字能不能被人认可,就在春节值班的时候挥笔写了“气壮山河”四个行草字寄往《供销合作报》。字寄出之后金承月就淡忘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单位领导找他谈话时提起了这件事,“金承月,不简单嘛,还‘气壮山河’。”金承月一时没反应过来,后来领导拿出报纸,金承月才猛然记起自己曾经投了一件书法作品。“气壮山河”成了金老的成名之作,从那以后,自己的书法得到承认,金承月写书法的热情更高了。至今“气壮山河”这幅字还挂在他的“写心斋”内,在之后近20年的书法人生中,仅“气壮山河”就赠送了不下80幅。
金承月的作品主要赠送给朋友、同事、学生。二十几年的赠送,耗费了金承月20000元左右,但金承月仍然很开心,只要有人求字,他是来者不拒,尽量满足来人的要求,至今大概已赠送2500多幅书法作品。随着近几年来市民文化素养、品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求字,最多一年要送出200多幅字,一般一年也在150幅左右。
金承月的书法作品经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质部鉴定已达到特二级行草水平,但金老从来没有用作品谋利益。在金承月的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2003年下半年,浦江一位小有名气的书画艺人带了十来幅作品到稠城街道祖科塘老年协会推销自己的作品,并称自己的作品2000元一幅。会长金积桂指了指墙上金承月赠送的书画,说“你比比看,你的和这个哪个比较好?”书画艺人说,你的这个买来多少钱?金积桂说,我的这个啊,不要一分钱,是别人赠送的。浦江艺人听了掉头背了自己的书画就走了。
因为字写得好,朋友的亲戚、朋友看到了又会请金承月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连在国外经商的人都慕名前来。邢惠栓是金承月朋友的儿子,在迪拜经商,今年春节回家见家里添了一幅书法作品,笔力遒劲,就问家里人是谁所作,想要一幅带到迪拜去。金承月听说了,特意选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送给邢惠栓,提醒他在外要勤俭节约,珍惜自己创造的财富。
在赠送的字画中,“知足长乐”、“想开点”这些挂在金承月书房字帖总是被人们索要走,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看到人们将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字拿回去珍藏的时候,金承月觉得在劝导别人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教导,因此金承月的生活也充满了慷慨和写意。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