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百年老街诱惑中外玩家
广州百年老街诱惑中外玩家
广州百年老街诱惑中外玩家
在广州康王中路的一条小街入口处,有一个牌坊,两边是一副对联:源流可溯沧海桑田千秋万代,胜迹可寻荔湾巷陌半爪一鳞。牌坊后面的街道两边,密密麻麻排着一个个摊档,各种铜器、玉器、陶瓷、木器、字画、紫砂壶数之不尽。再向里走则是纵横交错的古巷,里面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小店里摆放了有着昔日民风的古玩旧货,这就是广东藏家皆知的广州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
据了解,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由康王路、长寿西路、文昌北路、龙津中路围成,由源胜西街发展而来,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行家争相寻宝。
地摊文化天光墟
每个星期二清早,天刚蒙蒙亮,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旁边偌大的广场上就已经排开了几十个地摊。放眼望过去,售卖的东西多以玉器为主,往来的人络绎不绝。而在文昌北路祥日工艺城前面的广场上的屋檐下、水泥地上,更是摆满各式各样的古玩旧货,从小小的鼻烟壶到巨型的花瓶,从锈迹斑斑的旧锁、古旧的发簪到造型奇特的骨雕、精致的木雕,应有尽有。窄窄的过道上,往来行人如梭,熙熙攘攘。
据了解,祥日工艺城广场前的地摊只是这个早集市的一部分。在工艺城2楼,虽然只是1米多宽的走廊,地摊竟也一字排开,一个接一个,密密麻麻。出了工艺城向东走,整条长长的猪仔圩,还有两边交错相连的街巷,都是地摊。地摊摊主们大声吆喝着,口音各不相同。其中一位摊主李先生介绍说,他从湖南来,基本上每两个星期会在这里摆一次摊。
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商会副会长邹永生介绍说,这就是源胜西街长久以来被称为“天光墟”的民间交换集市,每逢星期二,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贩会在这里摆地摊。一般来说从早上四五点开始,一直到早上八点多结束,来这里淘宝的人有大学教授、白领人士、退休干部、普通工人等不同职业的人。
昔日繁盛玉器墟
据了解,源胜西街自清代以来,它及其附近带河路(即现在的康王路)、长寿路一带,已是广州的玉器集散地和玉器加工场。清代光绪年间,源胜西街附近的“西来初地”一带已有“玉器墟”。而1929年至1936年间,广州玉器业达到鼎盛。
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主任许恩正说,建国前,这一带出售玉器的店铺,有的同时兼营古玩旧物、酸枝木家具,虽然当时的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但也是广州古玩买卖市场之一。
1990年,荔湾区政府为发展地方风情文化,以及规范市场,把一些工艺品店铺从清平市场迁到源胜西街,并以这条街为基础,建起了“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
丁炜是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他就常到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淘宝。“有一个台湾古董商说过,源胜西街是‘中国古董大全’。确实,10多年前,这条街声名远播,对海内外收藏者都有巨大的魅力。虽然这几年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名气不如从前,但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依然会到这条街淘宝。”他说道。
“那时,这个市场上的古玩旧货很多,而且真货多,假货少。”邹永生说。随着城市和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当时全国各地出土大量古钱币、古玉器、古瓷器等。这些物品大量涌向广东,使得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上的古玩交易十分活跃。
老外偏爱西街淘宝
这里不仅吸引着国内藏家淘宝,一些国外的收藏爱好者也经常会在这里闲逛。有藏家介绍说,老外都希望在这里买到“心头好”,尤其是广交会期间,来这里的外国人特别多。
“老外来淘宝,很精明也很实际。”邹永生说。老外们一进门就朝老板拍拍自己的口袋,用外语或半咸不淡的普通话说道:“我没有钱,便宜就OK。”商家见状,为了做成生意,往往会把价格开得实际一点。
对老外来说,他们不一定都喜欢价值连城的珍品,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玩旧货就很受他们欢迎。有一次,一个英国人花了几百块钱在邹永生的店铺买了一个旧算盘。他十分满意,跟邹永生说:“在英国没有这种东西,我十分高兴能买到它,我会把它作为送给我女儿的生日礼物。”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