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流失文献”牵动了谁的神经

“国博流失文献”牵动了谁的神经

“国博流失文献”牵动了谁的神经

时间:2007-04-16 10:56:00 来源:中国商报

收藏 >“国博流失文献”牵动了谁的神经

  文物搬家后已经正式闭馆开始改扩建工程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又开始频频见诸报端。多家媒体对北京收藏者秦杰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国博流失文献”作了追踪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国博的?到底有没有价值?又是怎么流入旧货市场的?4月6日,秦杰专门为此开了发布会,披露收购过程,并坚称收购的资料为“国博文献”。国博也专门发了声明 ,整个事件一环扣一环地吸引了社会公众广泛的关注。 就在本文即将截稿之际,秦杰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他申明“流失的文物图片和资料”究竟是不是“国博流失文献”,还要由社会上同国博没有利害关系的专家来定。   严重到曾要“报警” 为了这些“国博文献”,秦杰曾要报警。4月6日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通报会上,秦杰激动地向记者表示,如果他和最大的卖家确认这里面涉及犯罪,就会联系公安机关,说不定到时候会在公安局向媒体公布货源了。 通报会上秦杰向媒体展示了自己收购的3000余件“国博文献”,包括黑白及彩色照片共1800张,涉及23个门类。其中,以文物保管袋作为包装的照片有643件,提借凭证有600件,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由历博和革博合并组成提借复制品凭证6本和账本1册。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散落的文书、人事卷宗、文物领取借出凭证、文博专家们的老照片、文物账目、文物记录、文物图片及底片、专用文物资料袋等。 这些被秦杰称之为“国博流失文献”的发现纯属偶然。2月3日秦杰在逛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时,遇到了第一批57张古代文物黑白照片,他觉得照片质量颇高,就用120元买了下来。当时,他并没有去想这些照片的出处。但随后他从潘家园商贩介绍的另一位收藏者手里买到另一批437张彩色、黑白文物照片后,装照片的小口袋上印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部”,引起了他的注意。据此秦杰判断,这些文物照片和底片极可能是国家博物馆的。2月1日国博刚刚将最后一批物品搬完。 联想到这些,抑制不住兴奋的秦杰通过向潘家园旧货市场商贩多方打听,又了解到至少有10几个卖家手里有这样的文物照片。“这些东西难道是有人从博物馆里偷出来的吗?”他在以后的交易中不再以现金方式进行,而是留下定金,通过银行汇款再以邮政快递将货寄到,寄件人的地址被他留作了证据。 秦杰用这种方式进行了25次交易,现在他的家里已经摆满了一摞摞牛皮纸小口袋装的文物照片和底片,口袋上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保管部”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部”等字样,有的口袋上还有钢笔或铅笔手书的“馆”字编号,寄件人的地址分别来自深圳、福建、辽宁和北京。 期间,他在潘家园又有了更大的发现,革命博物馆《外复文物账册》(三库存);1959年前后,中国革命博物馆提取文物复制品的凭证;中国革命博物馆提借文物凭证,以及国家博物馆的相关文书和人事卷宗等,一件接一件地浮出水面。 至此对于这些文物照片和资料的出处,秦杰由一开始的联想、猜测,到后来他的态度已经很坚决,“铁证在此,不容抵赖。最多就是管理疏忽,有什么不能承认的?”秦杰认为,有可能潘家园的商贩在国博搬运文物时,昼夜蹲守,夜间搬运人员不免会有所疏忽,使文献外泄。   到底是不是“流失文献” 为了这批“流失文献”,秦杰把孩子攒的压岁钱都用上了,这是秦杰在通报会上透露的。为了能够从一个香港人手里买回一批“国博文献”,他花了3倍的价钱(6200元)。至于为了这批“国宝文献”,他投入了多少,秦杰不想透露。 然而这些“国博文献”并没有得到国博方面的认同。国家博物馆4月5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了声明。声明中向社会郑重承诺,国家博物馆文物搬迁工作是在缜密、有序的前提下进行的,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所有文物、文献、档案在此次搬迁过程中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无一流失。 国博宣教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至今也还不能确认秦杰手里的东西是不是国家博物馆的。对于它们是否属于重要文献资料,更无从定论。另外,从数十天前国博知道该消息以后,便对馆藏文物、文献和账目都进行了清点,无一流失。包括所谓的“流失文献”——革命博物馆《外复文物账册》(三库存)的原件就完好地保存在国博。 此外,这位负责人表示,秦杰所提供的照片大部分是翻拍出版物上公开发表的文物图片,不是对文物直接拍摄的,这种翻拍的文物照片没有文献和档案价值。至于装文物的保管袋并不是国博自己生产的,很难说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到市场上去的。最后他向记者抱怨,国家博物馆在这起事件中完全是被动的,他们不情愿地卷入了一场炒作。 另据一位从国博退休的老专家介绍,国家博物馆列入永久保存的资料,是严格封存并妥善保管的。属于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的文件,在逾期后会通过滴酸等办法销毁。潘家园出现的这些资料绝对不是从文献库流出的,有可能是相关行政部门的废弃资料或者工作人员办公室里的东西。 对于这些回应,秦杰对自己收购的“国博文献”还会怎么看?在他打给记者的电话中,语气依然坚决,但是他表示今后将统一口径为“国博流失的文物图片和资料”,而对提不提“文献”表示出了谨慎。   价值几何众说纷纭 秦杰发现的这批文物图片和资料究竟有文献价值,还只是一般的收藏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国博已经退休的研究员孔祥星(1965年至2000年在国家博物馆及其前身历史博物馆工作,其间两次担任副馆长)曾表示,在他看到的“国博文献”中,“没有够得上‘档案’或‘文献’的东西”。但是秦杰认为,国博应将文物、文献与重要的研究资料等同对待。 也许旁观者清,记者就这些文物图片和资料的价值采访了一些收藏业内人士。北京老照片收藏家刘鹏告诉记者,从照片收藏的角度看,文物照片的艺术观赏性不强,但是如果所拍文物是特别珍贵的,照片还是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的。另外,一些专门收藏历史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对这些文物账目、复制品的凭证好像并不太感兴趣。文献史料收藏者汪先生认为,文献史料看重的是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题材的系列藏品,如果这些文物资料能够记录国博前身的某个历史过程,那就有一定的价值,如果只是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简单记录,就谈不上什么收藏价值。 一位曾与国家博物馆有着密切关系的收藏家认为,从各种报道判断,这些东西曾经属于国家博物馆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很可能只是以前历史博物馆日常工作的程序和记录。在信息化、数字化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资料对于博物馆而言大概没有永久保存价值。他猜测,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在国博搬迁过程中被扔掉的。 不过也有藏友认为,如果这些东西对国博而言真的没有价值,那么国博对废弃资料的处理也显得不够严谨——有没有经过严格筛选,有没有完整的处理程序?既然民间收藏者对这些东西可能有兴趣,为什么不让收藏者遴选一番呢? 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媒体报道已经铺天盖地,而且国博也专门为此发了声明,但是这起“国博流失文献”事件的两个主角,秦杰和国家博物馆至今也没有见过面,这些资料也没有让国博的专家鉴定过,国博的人也没有找过秦杰。有收藏者感慨,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要搞成一个“新闻事件”才肯罢休,究竟是秦先生要炒作,还是国博有些做法欠妥呢?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