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池随想

临池随想

临池随想

时间:2007-04-16 15:18:00 来源:

名家 >临池随想

 书法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芭,是一种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要想真正学好书法非常不易。书法乃寂寞之道。只要你真心学习书法就会发现它是一门见效很慢,很费时间,很熬人的艺术,是一种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的慢功夫,凡有志于此道者,必须能够沉下心来,静静地修,慢慢地养,循序渐进,锲而不舍,有长期苦苦追求的思想准备。自古凡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埋首墨池。几十年如一日,系统学习并撑握历代各种书体和书论之后,食古而化,从而在某一、二种书体方面进一步研究,揣摩乃至负出毕生精力,最后才能达到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境界。  中国书法讲究“临”与“悟”,然后才是创作。临就是继承传统,临表现为书写,正确的临法要求学书之人做到手脑并用,脑即是思维,它是一个文化运作的过程。临到极处顿生悟,“悟”是艺术思维过程中的无形产物,它可以直接推动,强化和再造艺术品质。只有在临中悟,临后悟,才能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清代周显宗《感寓录》认为:“写字之法,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则妙矣,不可知矣,故曰: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由悟入。”  学习书法顺通临摹,宋书家黄伯思道:临谓以低置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摹谓以低置于古帖上,而描之。  清朱和羹认为,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笔意,摹书多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吾认为临摹时隅感方能见成效;学书必须摹仿而得古人形质,无法得其性情也;故临碑必先摹仿,摹数百遍,使转运之笔尽,而后可临矣,通遇临摹,掌握字之形质,奠定用笔基础,再通遇临写以获其性情,既从形似走向神似,然而现今生活节奏不同 古代,为节约时间,吾多来临写,临写前折为宫,将帖放在眼前竖立起来,使字帖的用笔、结体、手势、章法一览无全;临后还要学会背临,在此之前,要反复读帖,默观察、体会记忆或以指书空品味其手势、章法,把字帖烂熟于胸中储存于脑海,闲日静思原帖的体势、意能清晰地呈现于眼前,这时移去字帖,调墨落笔,边写边忆,更能用笔自如,以达形神兼备之境。  临书当如文火炖豆腐,慢慢才能入味。皮相威猛,底气不足,贪多求快,一事无成,难成大气。  临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带着 镣铐跳舞”在规矩中寻找自由。  学书须先于提按处用功,能提按,笔画有粗细、虚实、缓急、连断、方圆等变化,方可言书中之情趣与神柔。  作书先做人,人奇书自古。  作字要作大字,这里所说的大字,是指字的气势要大,即便是写蝇头小字,笔墨不过毫厘之间,但观其字势却有宽敞宏大之感。  行草用笔,切忌如登台演戏,在舞台上耍枪弄捧,几路花拳。而应以静制动,凭柔克刚,静中求变,稳中求动,方为雅;殊不知平淡—乃书法之最高境界。  欲书先静思凝神。心勿躁,意自平;墨调匀,笔则畅。意平以谙浓淡,笔畅而知苍润。反之落墨不枯即板。  史学使人深邃,哲学使人思辨,数学使人机敏,诗人使人豁达,艺术使人聪 。世界以任何一项学问和艺术的臻美,都属于文化孕育和结果。  笔染三山,墨腾四海 ,修到极致要修养学问;画观五色,字尚八法,品至绝妙是品品格精神。中国书画离开中国博大文化的滋润,永远难于达到一种理想的艺术高度。  书法以神采为上,其用笔,间架均为附着形象。神采如诗词之境界,寓意深刻,出神入化,是为佳构。  舒纸染翰,存乎一心,起首数字,如琴弦定调。节拍快慢,音符强弱,发于其始。欲草则始于连,欲真则始于端。动静、连断、奔滞,缓急皆随心所欲,大有学问。  字贵平和,体贵统一。唯不能起于端而继云以连,起始蘩而继之以简,起始巧而继之以拙,起始奇而继之以正。务使本列鲜明,章法有序。  书法创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和书论,离开这一点,创新无从谈及。  观念和境界决定书法的品位,取法乎上是化古创新的根基,更新观念是化古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更新又源于眼界的开阔和境界的提高,源于对历代书论的理解,以及如何对传统继承与创新的思考,源于自身通往文化的修养。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