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

时间:2007-04-16 15:21:00 来源:

名家 >人生哲理

一、人生哲学的三种基本观念   1、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   为什么会确立唯“有”的人生观念呢?这种观念的核心就是以人的“私”和“欲”作为发展人本身、开发人本身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社会上的各种晋升制度、考学制度,都是在调动人发展自己的私欲,并且认为私欲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些私欲的人组成了一个家庭,家庭是私有的最小单位,作为一个国家最小的组成部分是私有的。然后再扩展到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又以自己的私欲为中心,构成了一个阶层。      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发展宇宙学,谋图占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我们并不反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而是说,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应该按禅的精神回光返照,照顾一下自己的脚下。当今社会恰恰是恶性循环,是失控的。例如发展科技,最早善良的愿望是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让人过上一种解脱自在的生活。但是,恰恰相反,百分之九十的发明创造首先是用于军事的,用于消灭人本身,而不是别的。科学本身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没有错误,而作为运用科学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立足点来对待人本身和宇宙空间?    现在宇宙飞船也有了,卫星也上天了,一颗导弹从这个国家就可以打到那个国家去,甚至说所有国家的核能量积存起来,可以把我们这个地球毁灭35次之多.    在以 “ 人 ” 为中心的理论前提下,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无穷尽地向大自然索取,总以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我们建国以后在 “ 左 ” 的思想影响下,在对大自然的摧毁方面,可以说是空前的。我们通过新闻传媒也可以了解到,当前臭氧层的被破坏,极地冰山的雪化,海平面的升高,环境污染等等,这都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宁夏俗称塞北江南,意思就是在沙漠干旱地带,还有宁夏这样一个好地方,宁夏人都引以为荣。但是前几年,宁夏出现了黑沙暴,老远就看到像一堵墙一样,黑压压地就压过来了。然后,整整三天三夜,伸手不见五指。三天过后,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小的树木完全被沙漠覆盖了,难以名状的一层被污染的物质覆盖了整个银川市。自然环境被破坏到这个地步,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恐惧的。有的人或许会认为我是在耸人听闻,总觉得泥石流还没有来,风暴还没有来,核武器跟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们这环境还挺好。人心没有远虑啊!这是因为我们受到自己心胸的限制,受到自己知见的限制,没有菩萨的心肠。   近几年、回归自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理念和意愿.  2、人们常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便是健康长寿的话,活一百来岁也很了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感叹说: “ 拥有良田千顷,家藏万贯,卧床不过八尺。 ” 即便是拥有良田千顷家藏万贯,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过是八尺长的床而已。  当看到人生是虚幻的,无常的,或者是苦的、空的这些现象以后,人们对人生就会表现出两种类型的态度。一种是及时行乐类。既然生命这么短暂,人生是无常的,那么何必去为事业奋斗,去修道呢?终归要死,何不追求当下的生命的感官享受,该唱歌就唱歌,该跳舞就跳舞,有了苦恼了喝一个酩酊大醉,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种解脱。及时享乐的人生观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得非常突出,认为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洒脱,而在洒脱的背后,实质上也反映了对生命的无奈。既 然我们不能够超越死亡,那么我就及时行乐吧!还有一种情况属于珍惜生命类。这种人也看到了人生非常短暂,人的生命如草上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由此这类人就去珍惜生命,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功成名就,希望以一生的追求而青史留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前一种类型的人对生命也有所关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当他的这种关怀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他就采取了放任自流、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表面上这种人生观是追求享乐的,实质上它反映了人对空和死亡的恐惧,其本质和所导致的社会现象是消极的、悲观的。因此,按佛教的观点来看是不足取的。后一种类型的人追求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丰功伟绩,从而留芳百世,这样的人从历史上到今天大有人在,我们在座的当中可能也有这种人,就是把事业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种人较之于前面那种持断灭见的人来说,他对人类社会、对自身应该说更有价值,而且这种人生观也是社会所推崇、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观念。但是,这种人往往背负着沉重的人生包袱一直走到坟墓中去,从佛法的观点看,他们因入世活得太沉重、太劳累了。所以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空和有的关系,如何安身立命,行于中道,这就是我今天选择这个题目的用意所在。     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    既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空,叫做顺其自然即顺世的思想。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道学的一个 “ 道 ” 字当中。道学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万物生成,万物生成以后就有阴阳,就有公母,就有长短,就有方圆,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觉得人既然这样活着的话,那么想吃饭就吃饭,想睡觉就睡觉,想喝酒就喝酒,想笑就笑,想怒就怒。他认为这就是顺乎自然之道,也是人之道,人不应该违背自己的心性,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完全顺乎于自然,不加任何修正。      二、人生的困惑    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困惑就是因执著于 “ 有 ” 而产生的种种烦恼,这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困惑,所谓入世的劳累。如果把人本身和物质世界看得非常重要的话,你就要积极地去追求,执著地去努力,那么人的生命未免太沉重、太劳累了。    第二个困惑是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执著于 “ 无 ” 而产生的种种烦恼。他认识到人生是空的,是无常的,然后就消极厌世,不事劳作,不争名夺利,是一种表面上很解脱的生活态度。那么他的困惑在什么地方呢 ? 没有房子住要日晒雨淋,没有钱花得靠两条腿走路,毕竟你生活在人世间,这就出现了出世的无奈。这种出世的无奈即便他无所事事最终也不能超脱空和死亡。    三、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一部宝典,也是一部人生实用的经典。经中很多偈语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成为我们的座佑铭,因此它是非常现实的。 六祖原是现在河北燕山一带的人,后来南下到了岭南,与他母亲相依为命,靠卖柴为生。在卖柴的生活当中,有一日,他偶然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听到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这一句时心有所悟。他就问在什么地方能够听闻这样的经典,别人就介绍他去黄梅,也就是现在湖北的五祖寺,到那里去向五祖弘忍大师参学。弘忍大师当下看出他是 “ 法门龙象 ” ,为了保任他,让他到厨房舂米。后来五祖弘忍年龄老迈了,认为自己的法脉应该有人继承,于是他就让每一个人写一首偈语。当时神秀是庙里的教授师,大家都希望他写一首偈子送上去。神秀只好写了 一首偈子: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从文字上解释,就是说我们这个假的身体就是智慧长青之树,真心 —— 本来具足的佛性,就像明镜台一样闪闪发光,可是贪  痴慢疑等等烦恼染污了这个镜子,所以要时时勤拂试,让它清清净净、明明亮亮,不要让它落上一点点脏的东西。    神秀将这首偈子写在廊壁上,很快就被众人所传诵。慧能不识字,就让别人念给他。然后他说他也有心得,让别人替他也写在廊壁上。因为印佛心印不是一个谦让的事情,对法和真理的追求是不必谦虚的,所以他当仁不让。偈子就写在神秀的一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 慧能大师的这首偈子用意在于让大家见到空性。世间的人执著于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真实的,把万物也看成是真实的,有人、我、众生、寿者相,因此有各种烦恼。神秀是讲的用,讲如何来修证,而六祖慧能讲当下就是性空的。哪有什么菩提树啊 ! 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合成的,拿现在的话来说,无非就是各种有机元素的堆积,哪有一个真实的你呢 ? 所以说 “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如果这个明镜还有个台的话,那你的智慧就太有限量了,应该是没有限量的。 “ 本来无一物 ” ,从身内到身外当下是明明历历,湛湛净净,哪里还有一个物呢 ? 如果有一物,就等于在佛头上安头了。佛法在本地风光上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的,哪里还有一物呢 ?“ 何处惹尘埃 ” ,当下就是清净自在的。   这两首偈子,神秀强调的是修这一方面,但是悟还没有达到彻底见性的深度,而惠能强调的是悟到性空,上彻碧空,下彻黄泉,彻底和盘托出。这四句话非常好念,但要对这四句话有很深的人生体会就非常难了。    针对如何破除世间的执著,这里我想到这样一个公案。一天,老禅师和他的弟子去云游参访。走到河边,看到一个妇人在哭哭啼啼,因为秋天河水又冷又急又深,这位妇人想过河却过不去。老禅师就叫他的弟子把这个妇人背过河去,徒弟心想师父平常教我不近女色,严守戒律,于是他不愿意背。老禅师只好自己背着妇人过河,过了河,放下妇人,就走了。走了十几里地了,小徒弟一直撅着嘴跟在后头,师父就问:你为什么闷闷不乐呢 ?” 他说: “ 你平时教我不近女色,严守戒律,你今天为什么把这个女人背过河了 ?” 他师父说: “ 是啊 ! 我是背她过河了,但我早已经把她放下了,而你却把他抱在怀里走了十几里路。 ”    我用这个公案告诉大家,学佛以后,不管有没有悟到空性,都应以一个无住的心去对待世间的事物。我们的心要像明镜、像清潭一样,事物来来去去,但是不要留下痕迹,不要去执著。    我再讲一则公案。四川曾有一位《金刚经》大师,写了一部《金刚经疏抄》,然后他就挑着担子,带上他的《金刚经疏抄》出去参访,看看能不能遇到一个对手,能够和他对答得上。走到半路他又饥又渴,看到一位卖点心的老太婆,于是就向老太婆买些点心。老太婆说: “ 我问你三句话,你如果能回答,我就给你吃,你如果回答不上来,我就不给你吃。 ” 他想又有什么话能把我难住呢。老太婆就说: “ 《金刚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金刚经》大师,你点的什么心呢 ?” 这下可把他难住了:是啊,我点的是什么心呢 ?回答不上。后来,他寻思来寻思去:我苦苦研究了二、三十年《金刚经》,写出一部《金刚经疏抄》,竟然被老太婆的几句话给问住了。于是他把他的《金刚经疏抄》付之一炬。    我们生活在世间,衣食住行,名和利,不管你要与不要,都在我们的身边。佛教徒就应该采取一个无住的心,别人给我,我就接上,不给我,我不去争,但也不是守株待兔,所谓 “ 但看脚下,莫问前程 ” 。脚下每一步走稳,步步向前,至于要取得什么样的人生成就,不去执著它,已经取得的,不去执著它,没有取得的,也不去盼望它,但是应该做的还要去做。就像《西游记》的主题曲中所唱的: “ 借问路在何方 ? 路在脚下。 ”    无住是一种境界,来去心里不留下痕迹,那么无念呢 ? 无念是一种修行功夫,要把自己的心修到一个不起杂念的地步。大家打坐的时候,平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念头,一念佛,一到禅堂里头打坐,反而觉得这念头更多了,一会儿想到这里,一会儿想到那里,那就不叫无念了,那就叫有念。有念就有烦恼,只有无念才没有烦恼。这个无念是从主观上说的,实际上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接人待物当中,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本来清清净净的没有事情,有的人就苦思冥想,想出一个事来;或者本来没有是非,他非要说出一个是非来。那就不叫无念了。    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说是心的几个窗口,心通过它们来获取信息。无住就是针对它们来讲的,不要被外物所迷,不要住在境界上面。心一旦住在境界上,人就有了烦恼了,有了贪欲心了,就有念了。大家可以看到,少妇过河的公案,讲的就是无住、无念,也就是无相。老禅师虽然做了,但他如同没有做一样,过了河他就把她早已放下,心里空空荡荡的;而他的弟子虽然没有背她,心里反而起了染污了。一个做了心里反而没有,一个没做心里反而填得满满的,这就是境界上的差异。一旦对无住、无相和无念有了人生的体验,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自性,不要被染污。像我们发愿、忏悔一样,已经作的恶,让它到今天为止断掉;没有作的恶,不令它开启;已经作的善,让它继续增长;没有作的善,让它继续发扬。所以学佛的人并不是消极厌世的,并不是没有事情可做了,而是他趋向于正道和善道。《六祖坛经》中有一个长达 60 句的《无相颂》,主要是讲一个人开悟以后如何在现世的生活当中保持自己的自性不失,使自己的人生不要受到污染。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那么一个安宁、安祥、自在、解脱的人生当下就是。 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 “ 有 ” 的人生观、 “ 无 ” 的人生观和顺其自然的人生观,这三种人生观对于佛教徒来说都是不足取的,因为它们都是偏执的。住在 “ 有 ” 上的执著追求是一种劳累沉重的人生,偏执于 “ 空 ” 的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厌世人生,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则说明了他没有认识人的生与死,所以顺乎人的五欲 —— 财、色、名、食、睡,并且执著于这个观点,那也是错的。因此,佛教有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以及名利观、爱情观等等,这里我举名利、生死和幸福三个方面谈谈佛教是如何认识人生的,这也是《六祖坛经》无住、无念、无相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   首先讲名利观。我认为佛教徒的名利观应该是立竿见影而不是捕风捉影的。世间的人为了追逐名利,经常是捕风捉影,希望得到一种虚名和虚利。那么什么叫立竿见影呢 ? 还是原来那句老话,我们佛教徒做事情,就是 “ 但看脚下,莫问前程 ” 。我只管去丰富我的学问,充实我的智慧,为人类为社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至于社会上要给我什么待遇,要给我什么名利,我不管它。犹如在阳光下立了一个竿子,必然会出现影子,如影随竿,影子永远不会左右竿子。只有这样,你在社会上才能处理好 “ 空 ” 和 “ 有 ” 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入世和出世的关系,也能处理好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大家知道,一个人一旦执著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就会被这个成就所累。如果贪恋于没有取得的成就,患得患失,那么心也是非常累的。因此,佛教徒的名利观应该是立竿见影,如影随竿,而不是捕风捉影。   佛教徒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死观呢 ? 我认为首先是要看破生死。一切生命现象都在生老病死当中,一切精神现象都在生、住、异、灭当中,一切物质世界都在成、住、坏、空当中。没有一件事物能够超越这三大规律。这也是释迦牟尼佛伟大的创举和发现。我们佛教徒要看破生死,首先要承认有生必有死,从生的那一天开始,死亡就伴随着我们。然后,在生活态度上,以平常心去生,以平常心去死,用很平常的心去对待生活。我们都能领会到,人生荣耀的时候,闪光的时刻是千分之一乃至于万分之一,而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不管你是当官也好,为民也好,我想平常的生活才是你真实的生活。如何把握住平常的生活,我认为是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现世的人往往把荣耀的闪光的生活当成永恒,而不知道那些荣耀闪光的东西总是瞬间即逝的。佛教说: “ 平常心是道 ” ,我们说: “ 以平常心去生活 ” ,这个平常心和我们大家说的平常人的平常心还不一样,这个平常心是在逐步地觉悟,逐步地明心见性,是用佛法熏陶自己以后,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不去患得患失的一个平常心。如果你的心一旦被名利、生死、得失左右了,那么你这个心就不是平常心了。    生和死可以说是一个亘古的问题,现在所谓终极关怀问题,就是指生死问题。大家都希望解决。那么我所领会的佛教的精神,就是要看破生死,以平常心去活,以平常心去死,乃至于通过修道的方式去了脱生死。如何以修道的方式去了脱生死呢 ? 活的时候,以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去活;死的时候,没有挂碍,坦然地去死,像菩萨那样无为的去死。前两天乐居士也讲道: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生活中有些人患得患失,那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我们就应该以佛法的智慧当下安顿自己,过一种解脱的生活。当然,大彻大悟以后的人生是一种非常自在解脱的人生,像观自在菩萨那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然非常好。关键我们不能够一步到位,那么在了解佛教的教义和学习禅法以后,我们要尽可能使自己波浪滔天的心境归于平静,那就会不断地趋向于正道,趋向于禅的境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不断地得到禅的受用。    佛教徒的幸福观应该是什么呢 ? 我先讲一下苦和乐。苦和乐从哲学上讲是一个概念,从人的实际体验来说是一种感受。比如说愿意喝酒的人,他觉得喝酒是快乐的;不愿意喝酒的人,当下就感觉苦,这么难喝为什么他觉得是好喝的呢 ? 显然,苦和乐是一种感受。凡是有乐的后面必然跟着就是苦,苦和乐是互相为因的。你现在如果吃不饱,穿不暖,一旦吃饱穿暖以后,就觉得是一种幸福,一旦吃饱穿暖偶然得不到了,就觉得是一种苦。佛教要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究竟的乐。这种乐是没有对待的,不是互为因果的苦乐层面上的乐,所谓寂灭为乐。不患得患失,没有人我分别,是在破除无明和烦恼以后,最后得到的那种清净的状态。我在前面已经讲了,犹如明镜和清潭一样,是那样一种乐。由此,若一个人为独善其身,应该持这样一种态度:要乐于独居,要清寂敬业,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要注重自己的人生修养。如果社会允许你创造某种事业的时候,那就兼善天下,我们要乐于献身、付出、奉献和无求。这样才应该是佛教徒的幸福观。   四、中道的人生哲学: 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先讲一个故事。一休学道的时候,他的一个师弟在一次扫地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师父心爱的茶杯。他非常苦恼:回来以后,师父要惩罚我,要挨香板的。他就请问一休,一休就拿个手绢把这个破茶杯包了起来。师父回来以后,一休就给师父顶礼,他说: “ 师父,我亲近您这么久了,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 ” 师父说: “ 什么问题呀 ?” 他说: “ 世界上有哪一种东西是亘古不变和不坏的呢 ?” 他师父就告诉他说: “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亘古不变、不坏的,从你的身体到一切物体都是会坏的 ” 。于是一休就把手绢打开了,说: “ 师父,今天擦地的时候,不小心把您的杯子给打碎了,您不要心疼呀 !” 他师父说: “ 唉 ! 那无关紧要,碎了就碎了吧 !” 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大到宇宙,有人会说这个宇宙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实际上宇宙也有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小到微量元素都是如此。有人讲微量元素是真实的,电子、质子、焦子、中子乃至夸克统统是不真实的。现在夸克下面发现一种暗物质。暗物质是什么呢 ? 经过分析它等于零,在物质后面的东西,就是暗物质。为了不坏世间的概念,佛教把这一切万事万物的存在安了一个名字,叫假有,这个有是假的。从微观到宏观,它本质上是空的,那么就叫真空,所谓真空假有。 刚才说到茶杯,茶杯虽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性,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它当下就是空的,但是大家知道,端起茶杯喝水还可以解渴,因此这中间就有一个妙有。真空是从体上讲的,是从理上讲的;假有是从现象上讲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妙有是从用上讲的。因此就形成这样三个概念:有、空、中。中就是中道,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我们承认物质现象的存在,但是又看到它从宏观到微观最终究竟是空,这是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事物的 “ 有 ” 叫做 “ 事 ” ,把事物的 “ 空 ” 性叫做 “ 理 ” ,把中道叫做 “ 用 ” 。在前面,我们反驳了执著于 “ 有 ” 的人生观,也反驳了 “ 空 ” 的人生观,也反驳了放任自流、顺其自然的人生观,那么这里就为大家确立一个中道的人生观。所谓中道的人生观,就是世间的学问我也去拥有,世间的生活我也去建立,但是我知道它毕竟是空,所以不去执著,这才能够达到一种无住、无相、无求、无念的境界。因此只有确立中道的人生观,才真正是佛教徒的世界观。我们讲的空不是顽空,我们讲的有不是一种实实在在执著的有,因此就用四个字概括叫真空妙有。   要达到中道观的人生境界,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首先要认识自己。如果有的人看到人生非常苦,非常苦闷悲观的话,你就应该告诉他,要勇猛精进地学佛,人身难得,应该为人类和社会积极地贡献,用 “ 有 ” 的方法唤起他的生命。如果有的人把世间的名利看得十二万分重要,你就告诉他人生毕竟是空,不要去执著。如果有的人非常流俗,待人处事很圆滑,所谓 “ 见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我们就劝他珍重生命。    佛教徒应该用中道的人生观,培养这样的人生品质:理智、智慧 。《六祖坛经》上讲的六个字:无住、无念、无相,不管是否达到这样的境界,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话,那我们的人生就会是充满和乐、安祥自在。   结论:我们对世间所有学问及生存方式要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去研究各种自然科学、心理学、美学、哲学,可以去从事各种事业,但我们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不被其所迷惑,不执住于其中。 人生 要坦坦荡荡,不计得失,就是安祥、自在、和乐的人生。  用了这么长时间跟大家谈人生,最后我把给大家讲的归结为三层十二字: 真空妙有、事理圆融、妙行无住。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