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益寿
学书益寿
学书益寿
书画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说法,古人早有论及。古画论中记载:“黄大痴九十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终,盖画中云烟供养也。”清、王冕在《东庄画论》里说:“学画可以养性情、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今人大画家刘海粟曾说:“人们只知道运动员和武术家在练功健身,而不大注意书画家也在练功健身。”有人问他的长寿之道,他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写写画画而已。”
有人查过史书,以帝王、僧侣、名书画家三类不同地位、职业人的寿命做比较,以书画名家寿命最长,僧侣次之,而帝王寿命最短。原因就是帝王过着骄奢淫逸、安富尊荣的生活,寿命短是必然的。据统计,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活到八十岁以上的只有四人,他们是:梁武帝(陈霸先)83岁,唐武后(武则天)82岁,宋高宗(赵构)81岁,清高宗(弘历,即乾隆)89岁。而这四位帝王都是书画爱好者。梁武帝差人集羲之书法成《千字文》,武则天以收藏羲之书法为快事,赵构对书法很用功,自称“五十年来未舍笔墨”,乾隆更是以书法自课,他在养心殿藏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的墨迹,《三希堂》即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他还喜欢在游览名胜时题字留迹,遍及全国。
以历代大书画家的寿命记载,也可以得到证明。唐代欧阳询85岁,柳公权88岁,颜真卿被李希烈杀害时已有76岁。明代文征明90岁,董其昌82岁,清代大画家“四王”,王鉴78岁,王石谷85岁,王石敏88岁,王原祁83岁;大书法家刘墉86岁,梁同书93岁。更突出的是王羲之的七代孙、隋朝大书法家智永,手书《千字文》八百本,所用“退秃笔头十瓮”,“年百岁乃终”。再看近现代,吴昌硕85岁张大千84岁,黄宾虹90岁,齐白石93岁,何香凝94岁,钱松岩 89岁。而至今健在的大书法家数不胜数。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凡书画家大多都能长寿,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情绪低落,尤其处于悲愤、苦闷、伤感、失望、痛苦的时候,能产生有毒的内分泌,影响人的健康,严重时可以致病死亡。俗话说“忧能伤人”。古代伍子胥 一夜间愁白了头,略带夸张。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突然处于逆境时,一年半载就白发增多,衰老现象明显加快。文革期间不知有多少老干部因受不白之冤得病而亡。更有甚者当场把人气死的事例也时有所闻。而作书作画,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使人自然而然地进入“凝神静虚、心正气和、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忘却烦恼”。这同气功的“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非常相似。作书作画还能激发人的精神,一旦有得意作品出手,立即得到美的享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油然而生。可以培养人的乐观主义情绪,净化人的心灵,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古人有诗曰:“唯有画师真富贵,不尽繁华笔端来”。画师的富贵是精神世界的富贵,画师的繁华是海阔天空的想象,是美的世界创造,是从笔端创造出来的意境。这同历代帝王“灯红酒绿的富贵繁华”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帝王多短寿,书画家多高寿。
另外从运动学分析,老年人不适宜做大运动量的激烈活动,所以一般推广散步和太极拳、剑。而作书作画也属于这种慢性运动。作书作画,一般要求:立姿站稳, 头要正,臂要平,悬腕悬肘,肩部放松,呼吸自然,大笔挥毫。这时手、臂、腕、腰、腿各部分运动都和太极拳、剑相似,使全身得到锻炼。刘海粟说:“写写画不单是文人雅兴,也是一种艰苦的艺术劳动,体育锻炼”。孙菊老先生说:“写字作画是全身运动,气体的贯通,可以收到气功和太极拳的功效。”
综上所述,书画有益于身心健康,是有科学根据的。但需要说明,书画的作用只能“潜移默化”,不能“立竿见影”,更不能代替药品和治疗。书画有益于健康长寿必须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建议退下来的老同志不妨拿起笔来,一试身手。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