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用高粱秸秆扎“飞云楼”不用1根钉子

农民用高粱秸秆扎“飞云楼”不用1根钉子

农民用高粱秸秆扎“飞云楼”不用1根钉子

时间:2007-04-12 09:37:00 来源:

名家 >农民用高粱秸秆扎“飞云楼”不用1根钉子

制做牌楼
近日,被誉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的永清县农民徐艳丰又出最新扎刻力作,这件名为“飞云楼”的扎刻历时3年,耗用了数万根高粱秸秆,令人惊叹技艺之精绝。   徐艳丰先生展示了最新力作:“飞云楼”外观稳重端庄、古朴大方。该楼平面呈方形,楼高117厘米,底边宽66.4厘米,共5层结构,楼身每层为曲尺型结构重叠依次而上,顶部结成十字歇山式,三层四出檐。全楼斗拱密集排列,且形状极富变化,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结构巧妙、造型精美的特点。   徐艳丰扎刻作品全部采用农村最普通、最常见的引火之物高粱秆做材料,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匠心、巧手雕琢后,腐朽便化为神奇了!这座耗用了数万根高粱秸秆扎刻而成的“飞云楼”,仅凭画册上刊登的山西万荣县“飞云楼”图片构建而成,不但造型精美,而且所有接口不用钉子、胶水、铁丝或线绳之类的辅助固定,均采用传统木工卯榫结构咬合在一起实现固定,并且楼的门窗都能开合,真令人拍案叫绝!难怪这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   今年55岁的徐艳丰,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他凭着对高粱秸秆扎刻的痴迷,只用一把三寸的小刀、一把尺子、一个小锤和一张图纸,却神奇地创造出了一门新的民间工艺———秸秆扎刻艺术。40多年来,他用秸秆扎刻了大小作品70余件,件件精品,巧夺天工。作品“天安门”1982年赴日本展出,被日本长野县收藏;“故宫角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黄鹤楼”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1996年2月,徐艳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6年,经过省专家和学者反复论证和评审,省文化厅研究同意,“永清扎刻”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候选作品。
飞云楼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