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进宫”后 珍宝不取出暂留“闺中”
古船“进宫”后 珍宝不取出暂留“闺中”
古船“进宫”后 珍宝不取出暂留“闺中”
随着专门用于打捞“南海一号”的沉箱进入制作阶段,关于打捞和保存“南海一号”的各项准备事宜均在紧张部署中。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由于针对“水晶宫”水环境的实验将在今年年底完成,所以今年7月初“南海一号”打捞出水送进水晶宫后,将暂时不会打开沉箱,内中珍宝也无法立即面世,专家还专门制定“保湿”方案确保沉船在沉箱中能够完好保存。
“南海一号”珍宝暂时不会取出
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获悉,从今年2月1日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的海水环境测试已经正式展开,10名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相关实验和数据收集,而实验数据必须在今年年底完成。
由于暂时不会对水晶宫内充水,沉箱装载“南海一号”出水后,暂时不会立即开箱。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沉箱内的淤泥变干破坏沉船,他们还专门制定了一套保湿方案,确保沉船在沉箱内能够完好保存。等到水环境成熟后再逐步开箱,届时“南海一号”上的珍宝才能够陆续和世人见面。
20多气囊助“南海一号”“进宫”
另外,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南海一号”出水后沉箱平移进入水晶宫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采用轨道方式;另一种则是采用先进的气囊技术。“南海一号”打捞局及省文物考古所相关领导向记者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采用气囊技术将“南海一号”平移进水晶宫的方案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使用气囊作为轨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包裹在沉箱中的“南海一号”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据提供此项气囊技术有关部门负责人王家健介绍,他们已为广州打捞局设计了相关施工方案。到时将为“南海一号”专门设计并制作20多个直径超过1.5米的大型助浮气囊,光制作气囊的时间就预计需要1个月。
“南海一号”出水前,施工人员将未充气的20多个气囊分别均匀地安装在“南海一号”沉箱的四周。在“南海一号”沉箱准备起吊时,施工人员再将气囊充足气,20多个大型助浮气囊将产生巨大的浮力,伴随着华天龙的起吊一起将沉箱移到下潜入水的半潜驳船上。
记者在中大海水试验的实验室里看到,模拟水晶宫的是一个立方体水箱,该水箱四周用黑色的塑料布遮挡。据研究人员廖庆玉介绍,这个水箱里装有约80升海水,这些海水均是从“南海一号”沉船附近取回的,里面放着两块木头进行对比实验,一块是现代的松木,一块是从“南海一号”上取回的船体的样本。
光线环境
黑塑料布围水箱
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教授徐润林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处于实验初期,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实验木块在水中的变化来判定怎样的水环境更加利于“南海一号”的保存。
由于“南海一号”处在一个较暗的海底环境,所以为了让实验过程尽量与沉船所在的海底环境接近,保证实验得出的数据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特意用黑塑料布将水箱围起来,避免太阳光照。
水环境
充氮逐氧监控良好
徐润林告诉记者,目前对于水环境的主要处理方式就是充氮逐氧,减少水中的溶氧量。实验研究人员每天都会对实验中的海水进行温度和含氧量的测量,过一阶段他们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峰值图进行分析。研究人员每隔3~5天就要对实验中的海水环境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或者臭氧消毒。研究人员称,向海水里输入的气体为氮气,主要是为实验中的海水环境“去氧”,使海水环境的含氧量尽量维持在比例为1的范围内,而水通常的含氧量比例一般为6,“抑制溶氧量可以很好地控制微生物生存,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木块受微生物侵蚀。”
研究人员在实验桌上拿出四瓶海水,其中两瓶混浊,而两瓶相对清澈。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混浊的是沉船附近的海水,而清澈的是“水晶宫”附近的海水。混浊的海水里主要含丰富的藻类、微生物等,其中90%以上都是藻类,且主要为浮游硅藻,还有少量甲藻、角毛藻等。这说明沉船附近的水比将来提取水晶宫用水附近海域的水要复杂许多,所以实际“水晶宫”用水的环境控制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实验课题组负责微生物监控的专家陆勇军副教授告诉记者,通过实验暂时还没有发现特殊的微生物,经过臭氧消毒后,海水中的微生物基本上都死亡了,而充氮气后,需要氧气的微生物也都基本上死了,至于厌氧性的微生物存活状况目前正在试验观察中。这初步说明,沉船附近的水环境并不复杂,控制性比较强。目前,实验已经开展了两个多月,对于实验水环境进行了多次微生物检测,按照现在的保存方案,微生物控制相当有效,但是不排除现在实验环境水容量较少保存容易的因素,预计下一步将采用更大的玻璃缸进行水实验。
最大挑战
控制实验成本
徐润林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对于沉船保存的年限还没有一个具体要求,因为船尚未出水,实际情况还不太清楚,但是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沉船的完好。他们表示,水环境的控制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对于保存“南海一号”而言没有太大的科研难度,未来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成本控制问题,即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
目前他们还没有对成本进行计算,只是通过实验得到一个结论,从而给打捞部门提供一个数据参考。但他同时表示,通过实验成本,他们应该会给相关部门提供一个经费方面的建议性方案。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