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刻葫芦

兰州的刻葫芦

兰州的刻葫芦

时间:2007-04-06 08:54:00 来源:

名家 >兰州的刻葫芦

也许是因为葫芦外壳坚实,腹中多子,寓意着健康长寿、多子多福。兰州人自古就有种葫芦的习惯。   小小的鸡蛋葫芦,皮质细腻光滑,令人爱不释手。老人们闲来无事,会拿一两只在手中把玩。时间长了,怕把自己的葫芦和别人的弄混了,就用小刀在上面随意刻划出简单的线条或文字,打个记号以示区别。一来二去,线条复杂了,图案讲究了。“兰州刻葫芦”由此而生。 清末有位秀才,名叫李文斋,此人喜欢刻葫芦,加之能写会画,他把古诗文、山水、人物同时刻在葫芦上,这一举动无意间提升了刻葫芦的文化品位。此后,建筑、动物等内容也出现在刻葫芦上,刻葫芦成了甘肃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兰州刻葫芦的原材料多来源于家种葫芦,讲究大小均匀,经过晒泡、上光等特殊工艺,再用一粗一细两根钢针,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画面便跃然“葫芦”上了。兰州刻葫芦之所以有名,与一批技艺精湛的艺人们创出的不同风格大有关系。李文斋的葫芦作品,人物寥寥数笔,神形兼备;文字细若蚊足,潇洒自如;山水花卉点缀其间,疏淡相宜。20世纪40年代初,雕刻艺人阮光宇,将《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安排在葫芦画面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雕技工艺更臻完善。之后,阮文辉子承父业,博采众长又有创新,使雕刻葫芦工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来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垛、皴擦,仿刻出国画家的泼墨、写意山水。其代表作“儿童游戏图”,是在直径仅约4.3厘米的葫芦上,刻有150个玩童,神情姿态各不相同。另有一枚直径不足一厘米的鸡蛋葫芦上,他以隽秀的书法,刻出了前赤壁赋原文和一幅有着浓郁国画特色的“赤壁夜游图”,令人叹为观止。 最初,许多人从事刻葫芦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后来开始将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再后来刻葫芦摆上了街头,进入了市场。今天,在兰州,刻葫芦艺人多在城隍庙设摊雕刻。小小的刻葫芦,作为集兰州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和地域特色于一身的工艺品,渐渐走出了兰州、走出了甘肃。随着小葫芦的声名远播,如今,刻葫芦不再只是人们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芦蕴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风景,开创出一片大市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